敬告《》读者(1 / 1)

大流歌 筱路 1047 字 2019-11-05

 敬告《大流歌》读者

上传了后记(四),《大流歌》就全本公示完毕.

从46年前的元旦开始,中国北疆万(公)里边界,就有军人不间断地站岗、巡逻。此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每年都几十万青年穿上军装奔向“三北”,到国界线旁,到界江边,到高寒偏远荒无人烟的山隘要点,注视着境外动向,警戒着,守备着。他们中的大多数尽完义务后又回到自己的故土,其中不少带着伤病。没回去的,有的是扎根边疆、繁衍生息了,有的是国尽忠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所有早去的和晚去的这些人,都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尊严奉献过青春甚至热血。那里有电影《高山上的花环》里的那种画面——一排排烈士碑和花圈。还有更多散落在荒山野岭的弧坟游魂。然而,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除珍宝岛战斗后的“瞬间”之外,却一直封尘在档案里。

政策不可一成不变,保密也有解密之日。无限期尘封这么多人参与的伟大斗争,对不起那些牺牲者、奉献者,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更不利于铸造国民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年轻人不重要了吗?

作为那场边境武装对抗的全程经历者,作者无法忘却那漫长的岁月,他把那段陈寂历史的若干片段用文学形式呈现出来了。

《大流歌》不是“时髦作品”,在当今网民中没有太多关注者。它不是文学精品,能看它几眼的人就是作者之友、知音。在此谨对收藏者、投推荐票者和点击者表示谢意!

对这部作品有何疑问、批评,欢迎到《老头湾》找本作者。

汪曾祺先生说,“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被时尚所拋弃。”本作者老朽不才,无追风跟潮之念。《老头湾》力图把华夏文学的严肃性与娱乐性、传统性和创新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立意到情节,从结构到风格,都有些不守“规矩”。为的是让老中青年人都能接受,欢迎有兴趣者点评。

筱路2o1o.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