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米仙桥乡(2 / 2)

官途风云 夏雨看荷 4082 字 2019-11-02

康明也不推辞,接过钱对着伯父来了个少先队的队礼,引得伯父脸上笑容满面,随即爆粟迎头而来,康明急忙一闪,开门就向外跑。

后面传来伯父的笑骂声:“这小子,还是没长大。”

怀里揣着五百元钱,康明先想到的不是去买衣服,而是邀几个要好的中学同学好好的搓一顿。回家也有好几天了,天天忙着找工作的事,一直没与同学联系,再不见他们一面,说不定他们还真会把自己剁了煮了再吃了。

五百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除了买两身好点的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余下的还足够好好的请一次客,所以康明一路想着心事,向最要好的同学黄凯家走去。黄凯有个有钱的爸爸,买了一辆性能十分优越的摩托车,叫起人来有交通优势。

到米仙桥乡去,康明也决不是无的放矢的,他对全市三十九个乡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真分析了各乡镇的人员结构,对条件相近的乡镇进行了仔细的比较,才确定到这个乡来。

米仙桥乡有六十二个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干部,其中半数以上是土生土长的干部,他们文化层次不高,年龄普遍偏大,服务于这里多年,且难以有再升迁到外面去的机会,年青人所占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二十,并且大多数文化层次都不高。

书记邓大成是四木镇人,但他已经5o岁了,读过高中,在他参加工作的当时还算是有文化的干部了,所以文革时期就被认为是乡政府很有前途的干部,五年后果然就当了副乡长,再过七年,提为他乡的乡长,再提升为书记。可后来的人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之后八年就没动过,也一直没再得到提拔,调到米仙桥乡任书记也有五六年了,大概干完了这一届,也就退居二线回到他家乡四木镇去了。

乡长刘志远也是外乡人,他年轻一些,但他是从外乡提拔过来的,跟他一起从他乡调节过来的有好几个,但都是一些调节了多年而没有得到升迁的干部,跟着乡长到这里来提了一个级别。刘志远毕竟有一个中专文化的底子,又有一个进修的大学文凭,比别人就高了一个层次,想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的安排。

副乡长有四人,魏四海是办乡镇企业时政绩显赫上来的,只有小学文化,能当上副乡长,在仕途上基本上已经到顶了;张勇军是本地的复原军人,在部队就是营长,属于到地方降职不降级的安排,看来也没有什么门路,要不然早就安排到更好一点的地方了;陈小龙是从县机关空降来挂职的,他在这里呆了一年了,恐怕也呆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的提拔;还有一个叫成立文是也与书记一样,是呆在乡镇一级多年的老干部,工作扎实,也有一定的能力,今年五十三岁,按照乡镇一级的年龄界限,他马上就要退居二线,就鼓励性的提了个副乡长。

康明知道,成立文这个位置不是他的,没有人一参加工作就能拿到副乡长的位子,这个位子不是从上面空降,就是乡里某个人接替,他看中的是陈小龙这个位置,空降的人物除非是被贬到乡镇,否则没有几个会在乡镇呆上四五年的,多数都很快会得到提升,就算不升级的,也会平调到县里的局级单位里去。

比较乡政府里的其他人,康明具有显著优势,他去了米仙桥乡,那是乡政府里唯一一个有正规的大学本科文凭的干部,虽然还有五个年青干部也有大学或大专文凭,但都是自考的,或者是进修得来的文凭,底子就没有康明硬了,加之康明的这个良好开端,在县长心里造成的影响,日后再积累一些政治资本,提携起来就顺畅的多了。所以,只要康明在乡政府做出一定的政绩,等过一、两年,到陈小龙升迁的时候,那副乡长就是他的了。

这只是第一步,但有了这一步,就有了基础。那书记不是5o岁了吗?过五年,他就要退二线了,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乡长接任书记,到那时康明政绩看好,登上乡长的位置也不是不可能。这样以来,康明以不到二十八岁的年龄,就能拿下正科级,那可是全市最年青的乡长!

有了这个最年青的乡长名誉,还怕组织上不考虑将他安排到更能挥他的能力的地方去?至少,会安排他到近城区那些更能出政绩的乡镇去当乡长,那样一来,就更容易出政绩,更快地得到提拔,自己的前途岂不是一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