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认祖(2)(1 / 2)

寻花问柳 阿草 4414 字 2019-11-01

 皇祖父表现让我心中微微一窒我实在不知道他的话儿中的意思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猜到了些什么。看着他慢慢行回到龙椅上面我左右瞧了瞧只见就在先前我和皇祖父相认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臣工都跪了下来就连三位外姓的王爷都从椅子上站了起身来他们这个时候都一个劲儿的盯着我看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而同时的我身边的那些举子们望着我的眼神也顿时变了似乎是多了一些恭敬。

皇祖父再次让所有人平身他想了一想后说道:“虽然朱十七也就是朱长洛是朕的孙儿但是今日他竟然是以头甲头名的考生来参加殿试那朕也就一样不能偏私朕让他堂堂正正的和你们所有考生一起进行殿试分出个高下来。”说话的时候他又接着询问起了那头甲的二、三名来。

认回了皇祖父我并没有继续留神听他对其他那两人的问话儿反倒是偷偷转眼去打量同在大殿上的李孝儒和李子如说起来他们应该是知道了我的身份后最为震惊的人。从他们父子俩的神色中我证实了心中的想法除了李孝儒露出了惊容之外李子如还多出了几分喜色大概能有我这个身份尊贵的兄弟对他来说并不算是一件坏事儿。

我从李家父子的身上收回目光正要凝神听皇祖父在说些什么可是突然又看见站在文官一列的宋濂向我望了过来他的眼光之中似乎是怀着无限的欢喜见到我留意到他他立刻微笑着对我点了点头。说起来这一位恩师一向对我极好我见状连忙也不失礼数的点头算是回礼了。

好一会儿皇祖父和那两名举子说完了话儿又命太监们摆出桌椅让我和这些举子一起准备答题考试。安排妥当之后一名看样子该是翰林院的官员走了出来手拿着一张皇祖父早就已经出好了的试题大声念道:“士先识器而后辞章这先一题是问汝等日后都是我大吴的朝臣这籍着掌议朝事宣布纶音的公文当如何区分?请你们都细细的写出来。”

对于这道试题我着实事清楚得不得了因此只是略一思索就立刻下笔写了起来。要知道按照我大吴的官制掌议朝事且为天子草拟纶音(皇帝的诏令手谕)是内阁这内阁所要承办的公文有制、诏、诰、敕、题、奏、表、笺等八种其中属于“纶音”范畴的曰制、曰诏、曰诰、曰敕。

在大典上面宣示百寮叫做制辞;碰到紧要的政事宣告臣民的则叫做诏;封赐五品以上的官职以及世爵承袭罔替的叫做诰命;敕封外藩或者封六品以下官职以及世爵有袭次的叫做敕命;谕告外藩或者外任官员的叫做敕谕。

我将从前从书里了解到的都统统写了出来好一会儿这才停下了笔来把卷子交了上去。我看了看四下的其他举子大概平日是只读“辞章”而并不“识器”这时候还没有一个能够我写得快很有些人甚至还满头大汗的下笔如千钧不论如何也写不出字儿来。

我的卷子通过太监的手传到了皇祖父的手里他只看了一阵就已经忍不住开怀大笑了起来然后又特意把我的卷子让那太监再交到一众文武的手中传阅大概是想让人看看他的这个孙子是如何的出色。

其实我身为皇孙身份现在是举朝都知道了而且先前人人都看见我“圣眷”正隆这时候就算我的卷子不好只怕那些想要讨喜龙颜的官员也会人人出声激赏了更何况我自信答得不差顿时就更是“啧啧啧”的赞叹之声四起大概别的考生听见这题也休想再答下去了。

高下立判真是高下立判虽然我是不是真的高出同辈许多我并不敢自夸但是以我的身份再加上我的实学这一场殿试真的已经是胜券在握了怕就怕皇祖父为了“举亲避嫌”而不点我为状元罢了。

好一会儿其余考生6续交卷皇祖父大约看了一下就又示意那翰林院的官员说出第二道题目来。和第一道截然不同这第二道题目要考的是作文的能力所谓“后辞章”大概要考的就是这一样了。

说起写文章虽然我不见得就真能写得出“只应天上有”的文章但是我的一手好字再加上清晰的条理大概也就中规中矩的不落下风了。两场比较下来我反而都是最早交卷的皇祖父无一例外的交给百官传阅对我的赞叹声在大殿里面真是一时不绝。

第三场开始的时候那翰林院的官员又走了出来说道:“第三场比的是对联文思敏捷者可以抢对谁先对出者则优。”

我闻言心中一喜想不到这第三场竟然是我最拿手的对对子说起这一项我还真是从未遇过敌手不禁全神竖起了耳朵倾听。

“上联是: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那官员一字一顿的念出了上联。

我心中一动想起了这段日子来的学费都是旁人资助的尴尬没等其他人话儿立即抢着答道:“臣对的下联是: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哗……”我的下联才一说出立即又惹来了一片赞叹声其中就连外表严谨、且先前不曾拍马的官员都点头称赞了。

其实我的这个下联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人的赞同就是因为能够引起读书人的共鸣。要知道这寒窗十年的苦读虽然说得轻巧只有简简单单的“寒窗苦读”这四个字但是其中的“寒”和“苦”这两字都在我的下联里面表现了出来。那一年的学费对于穷苦的读书人可算得上是昂贵无比而且历尽一年四季的苦读更是道出了不论贫富所有人的辛酸因此众人听了我的下联就忍不住出声赞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