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偷梁换柱(1 / 2)

决战1920 仙人掌 4740 字 2019-11-01

 会议散去,孙先生留下郭淳、杨品璋二人,由秘书程书廷引着转到书房继续议事。

郭淳心里明白,先生很关注自己的建设计划,就自然地把四川问题放到了很重要的高度,留下自己和杨品璋,无非就是要商议、拿出一个解决四川问题的方案来。毕竟,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局和一支强有力的国民党军队,在四川投资兴业的计划就不可能展开。

不久,孙先生就带着戴季陶回转,却还带了一人,郭淳一看立马起身立正,深深地鞠躬道:“夫人,学生郭淳见过夫人。”

孙夫人的年纪其实与现在的郭淳差不多,也就是二十六、七岁的光景。与她的弟弟宋子文相比,夫人显得身材娇小一些,可从面容来看,却有些令人难以言说。端庄,并不秀美,在温婉中透出坚毅和智慧……

“郭淳,你说说,为什么在会上没有提出汽车制造计划呢?”孙先生微笑着示意大家就座,夫人则优雅地和众人见礼后转身出门,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茶盘进来。孙先生说:“是否还有什么困难,使得这个计划难以开展?”

郭淳点头道:“是的,总理。学生曾经与熟识机械的朱志尧老先生深谈过此事,与朱斌候先生也探讨过适用于汽车、飞机的动力机械问题。在我的计划里,制造汽车是一个核心的产业,欧战中出现的坦克已经启示了今后战争的方向——机械化战争,由战车和战机主宰战场的战争,而汽车正是未来战争兵器的基础。就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平来说,能够仿造一辆汽车,却不可能大规模的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的整车装配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为了不影响这次会议的气氛,我故意没有提出来。”

其实,郭淳是不想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秘密。

“难点在何处?”孙先生有些担心的看着郭淳说:“你试举一二,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心中也有个数。”

“总理、夫人,杨先生,大工业生产不仅仅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解决动力来源、拥有先进的机床和钢铁工业基础,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操作技术沉淀。比如说用于汽车变箱的齿轮,由同一个技师、同一台机床制造出来的同一型号齿轮,存在加工精度的差异,同一批齿轮存在的精度差异权且成为公差。在实际使用这批齿轮时,就要有一个装配公差系数,并把这批齿轮分级。过公差系数的报废不能用,一级的与其他一级品装配,二级与二级零部件配合,这样才能批量装配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变箱来。用在生产实践上关键就在于两点,第一,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公差?第二,公差系数如何确定?这就不是有了机床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不断地反复生产,在生产工艺流程中不断地精益求精,在生产过无数批产品和锻炼出无数技术工人之后才能确立。在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下,有时候,人的经验比精密的机床还重要。简单的一个齿轮如此,汽车动机的气缸、连杆、活塞、曲轴、凸轮轴等等精密配件更是如此。”

孙先生的脸色沉了下来,半晌才叹息道:“那么说来,短期内我们是无法大批量生产汽车喽?”

郭淳笑道:“不!学生和朱先生找到了一个办法,只要生产汽车的基础条件达成,保证在一年内大批量地生产出汽车来。不过,需要绝对保密!”

别说孙先生,就连夫人都走到郭淳的椅子背后,专心地等着下文。

“这个办法来源于我们中国的成语——偷梁换柱。”郭淳掩饰住内心的些许得意,微笑道:“学生已经派出汉米尔顿洋行大班塞耶.汉米尔顿先生前往美国,考察并收购一家有设计、制造能力的小型汽车公司。据此,我可以利用这家公司设计出我们需要的汽车,并把构成汽车的各大部件分包给美国相关的专业制造商,随后在我掌握的小公司里试装配,摸索出生产数据后再进口散件,在国内组装。这样一来,我们就拥有新车型知识产权,能够在美国申请专利,又能够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逐渐地掌握相关技术,培养出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

孙先生恍然,赞道:“偷梁换柱,这个办法好啊!”

“同样的办法还可以用在军工方面,等四川的局面稍微稳定下来之后,我想派一批有技术、有文化底子的骨干去美国深造或组建公司,然后如法炮制,为国民革命提供精良的武器。飞机也是如此,只是我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可用。”

“有!”孙先生笑了,笑得很开心,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冯如先生的弟子朱竹泉、司徒碧如一直跟本党有密切的联系,他们虽然身处南洋,但是一旦祖国需要,他们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回来报效的!书廷,你立即去联系一下,以我的名义拍电报,请二位先生尽快到广州来!”

程书廷领命而去。

郭淳心道:一战前的原始飞机与现在的飞机相比,差得太远啦!不过孙先生既然如此安排了,自己也只有接受的份儿。人才会有的,最多就再等两年,等苏炎和第一批留学生学成归来了再说。何况,说不准朱迎生这一趟会带几个人才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