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75)常秀的麻烦(1 / 2)

陌上行 丹东大米汤 5626 字 2019-10-29

 3∴35686688朱宣派去找常秀的人赶到工部衙mén,恰巧就碰见刚要出衙办事的常秀

听说老师找自己,常秀就把要办的事嘱咐给两个工部司曹,自己急忙来见朱宣

一路上,他都没有向宰相公廨的来人打听朱宣是因为什么事情找自己偶尔遇上熟人或者同僚与他打招呼,他也只是胡luàn地一拱手,脚下丝毫都不停留,只顾闷着头走道他的那些熟人也都知道他最近的日子不好过,因此谁都没有责怪他

他一边走,一边luàn糟糟地想着手边的公务今年工部有几桩大事要办,其中的白酒、玻璃还有推广农具作法,这三件都由他牵头负责说起来,工部尚和另外一位shì郎就是考虑到这三件事情简单易于署理,因此才把它们jiāo给他这也是他们的一片好心这其中,推广农具和作法的事情最容易这是由宰相公廨下发的文告,工部只消把农具作法的图样文字编订成册子,再把去年京畿周围几个地方的成果如实地添上去,随同宰相公廨的文告朝地方上一发,剩下的事情就不需要再担心了只要照着册子上的办法来,每亩土地至少增加半成收;想来总不会有人对白拣一般的收成视而不见?白酒的事情也很轻松蒸酒工艺是霍氏酒场提供的,蒸酒师傅是从工部chōu调了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年前陆续建成的作坊都座落在产粮的大州府,不仅蒸酒需要的粮食也有保证,也省却了粮食和白酒来来回回的脚力钱就凭这些准备,白酒的事情完全就是袖起手来等着出业绩出政绩只有玻璃的事情需要稍微费点力气这毕竟是玩意,谁都没见识过,得一步一步地慢慢mō索工艺运气不好,半年一载没成效也很平常可是,相比玻璃烧制出来之后的厚利,眼前淘费的这点力气又算得上什么?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三件看起来最轻松的事情,其实比什么修补河堤疏通运河之类的大事麻烦玻璃就不说了,眼下小洛驿的工部作坊每天都有点火的烧窑,可进展却慢得就象蜗牛爬,无sè透明的玻璃至今都没看见一块推广农具作法的小册子早在年初就分发下去,但效果很差,除了京城周边的几个畿县执行得还算不错以外,其他地方都递来呈文说,农户们根本不情愿接受还有的地方,因为督行宰相公廨的文告很积极,强令农户换农具实施作法,结果遭到当地农户的强烈反对一方面宰相公廨再三申令,一方面农户们jī烈反对,地方官府夹在中间两边都不敢得罪,于是就把责任全都推卸到工部头上一一就是因为工部的外委司员指导不得力,所以这件明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才会一bō三折

也就是因为这事,常秀最近也接连受到几次御史的弹劾再加上白酒上发生的一连串事端,是让他整天地苦着一张脸上个月,各地的蒸酒作坊在开火之前才霍然发现,本地已经有了蒸酒的作坊,再一打听,其工艺与工部作坊的完全一模一样一一这就是说,他们蒸出的白酒和工部出的白酒其实就是一种消息传来,工部上下都是大惊失sè工部原本就指望着独家的霍氏蒸酒工艺以谋求厚利,既然已经不是独家了,厚利又从何而来?工部首先怀疑是霍家把工艺卖给了别人找霍家酒场在京的人过来“请教”,霍家人当时就急眼了霍家酒场确实是图利,但加重诺守信,他们既然与工部订了契约,就绝对不可能把工艺卖给第二家的道理至于各地为什么会有同样工艺的蒸酒作坊么?霍家的人冷笑着说,霍家酒场的第一座作坊从挖地基到出酒只用了一个月,请的人工全是族亲子弟;而工部仅是起作坊就huā了半年多,蒸酒的工艺草图是传得满京城遍地都是,别人想学还不容易?而且,临走之前霍家人还善意地提醒说,两家签定的契约上写得清清楚楚,工部每年发卖的白酒有个“最低产量保证”,霍家是按这个产量分利钱所以,工部要赶紧想办法,别到时候守着金山还在亏本……

和霍家人打jiāo道的工部官员当时就傻眼了他们谁都不记得契约上有这么一条霍家酒场不是按照产量分成的么,怎么突然又扯出一个“最低产量保证”?什么是“最低产量保证”?

等他们把那份《关于高纯度含酒jīng饮料即霍氏白酒之授权生产合同》重翻出来仔细审阅,这才发现确实有这么一条注释:“以甲方上一年总产量的十倍计数,即为乙方当年的最低产量保证甲方以此产量为分取红利的最低标准”

原来如此“最低产量保证”原来是这么一个意思呀受教,受教了

几个官员纷纷拈须颔首,自觉又涨了些许见识,却再没有一人去关心霍氏酒场去年的产量到底是多少

既然不是霍家人违约偷卖蒸酒工艺,工部也就放心了这么一来,那些与工部作坊逐利的作坊就是“偷师”,随便和各地衙mén打个招呼,自然就教他们烟消云散当然,这事需要霍家酒场的人出面才好说话;毕竟他们才是“师”嘛哪知道霍家人把头一摇,说,工艺已经授权转让工部,所以这是工部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出面再说,这些作坊都出现在工部的“市场范围”之内,按契约上的条款,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一切与白酒有关的事宜,都是工部自行处置,与霍家酒场无关;这一条款还是当初签定契约时常秀常大人再三申明必须加入的关键的是,霍家人不想牵扯进官司里不管有理没理有赢没赢,总之一句话,霍家不会去打官司,不可能为别人去打官司,哪怕是帮工部打官司也不成

工部官员再次傻眼霍家不愿意打官司,难道工部就愿意打官司了?官司的输赢且不忙论,单是一条“与民争利”的评介,就没人敢去担当他们这才真正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xìng现在已经不是工部收不收拾那些“偷师”的作坊,而是别人会不会因为工部“与民争利”而写状纸打官司

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在相州巡视河工的工部尚连夜赶回来,拍板作了个决定:各地作坊一律停工静待后命至于什么时候有后命,再说……

常秀一路走一路地愁眉苦脸玻璃没烧出来,推广农具阻拦重重,连蒸个白酒也是多灾多难唉,他就想不通了,为什么几桩原本简简单单的事情,偏偏到他手上就是如此地难办呢?

他长虚短叹着,轻轻地敲了敲朱宣办公厢室的mén

朱宣正在阅览泉州市舶司发来的《议本埠商旅驻过定包四税疏》他有老huā眼,所以要把两条胳膊伸直才能看清楚文上的字听见有人敲mén,就应了一声:

“进来”

常秀进了mén,行了个弟子礼,问道:“老师,您找我有事?”

“是文实来了啊你……”朱宣的话说到一半就煞住了他本来想告诉常秀先坐一下,等自己把这份文看完再说话可他搭眼一瞧常秀的模样,却惊讶地发现,半个月不见,老弟子的脸sè异常憔悴,两个黑黑的眼下面,挂着两个明显的大眼袋,人也无jīng打采那么胖一个人,连走路时脚步都是轻飘飘的,看上去就象刚刚才生完一场大病

他急忙让常秀坐下,又叫人送来一壶茶汤,递了茶到常秀的手上,这才关切地问道:“文实,你是不是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