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章,高屋建瓴!”方远平赞道。</p>
“啥高屋建瓴,我光有想法,还没写出来,你可是已经写出来了。”路瑶哈哈一笑。</p>
扯了几句,又聊到了贾平娃。</p>
路瑶笑道:“他的《满月儿》在3月份的《沪上文学》发表了,算是实现了他‘打出潼关去,进军京津沪’的豪言啊!”</p>
“《沪上文学》啊?!平娃这真是混大咧。”</p>
陈中石赞叹不已:“我还没看过呢,你这有么?”</p>
路瑶这办公室条件不咋的,但各种文学期刊倒是齐全。</p>
“哪儿呢,前天我还又看了一遍呢,唉,找到了!就这本!”</p>
他立刻到书架上翻找了一阵子,找出一本《沪上文学》,递给了陈中石。</p>
陈中石很快看完,由衷赞叹:“平娃写的太美咧,用笔细腻,风格清新,充满诗意,好似一首乡村牧歌。平娃厉害呦,没准能获个全国大奖!”</p>
“平娃和我说,这是他在烽火大队写社史时,以那里农科所的一对姐妹为原型写出来的。”</p>
路瑶感慨:“这篇小说的创作,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还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找到有趣的故事素材和鲜活的原型人物,才能写出好作品哦。”</p>
“是咧!”陈中石深以为然。</p>
这两位一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八十年代中期的意识流写作、后期的现代派、先锋文学,都没有参与。</p>
写《平凡的世界》时,路瑶翻阅了《参考消息》等十年的主流报刊,理清社会发展脉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