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一剑霜寒(2 / 2)

我不禁纳闷道:“他为何对自己大儿子这么不好啊?”听见我小声嘀咕,藤孝在后边以扇掩着口边,低言道:“信正的舅舅当年被主公任命为‘和州守护’也曾经风云一时,却喜爱舞文弄墨,常托辞称因眼睛不好,为主公效劳不太勤快,而备受咱们这位主公埋怨。不过我觉得他舅舅是真有眼疾,只能模糊地勉强看见近物,却瞧不清稍远些的东西。那年四月,主公派光秀、村重会合信正的舅舅率领三万军队参加石山合战,信正的舅舅原田大人竟然看不清迫近周围之敌,只顾伸头愣望结果中了铁炮而亡。以致‘苇原之战’大败,以原田大人为首逾千之众战死。受此场败战拖累,主公在石山军猛烈攻势下,困守于天王寺堡垒,遭石山军包围,主公因此陷入困境。信正的舅舅受主公之命进军木津,本是一步好棋。却受到本愿寺一方由纪伊来援的杂贺众猛烈反击,这波攻击的主将原田大人也被杂贺众名闻遐迩的火鎗队射杀,显如趁胜追击,让赖廉率领门徒一鼓作气急袭天王寺,击破明智光秀、猪子兵介的防线,使主公吃尽了苦头。原田大人在石山会战中阵亡后,顺庆在光秀的支持下顺利成为新的和州守护,但是此事引来认为自己更加适任的久秀大人严重不满,趁我们主公新败于‘越后之龙’谦信公之时谋叛。久秀大人之子松永久通迎娶十市远胜之女为妻。曾在信正的舅舅原田大人麾下,还奉命攻下了妻子叔父十市远长的十市城。同年参加石山合战,原田大人战死。久通父亲久秀再度反叛,但最终不敌。久秀于信贵山城自杀,久通亦在逃亡途中被杀。不知因何,主公把这些事迁怒于原田大人一家,将和州动荡归咎于信正的舅舅不给力之故,以致生出许多麻烦……”</p>

“食不裹腹,你们知道什么滋味吗?”眼神疯狂之人皱着眉扫觑一班年轻子侄,冷哼道,“你们生长在日渐兴盛的我家,没有尝过苦日子是何滋味。由于我爷爷拿下津岛这块商业宝地,咱家一度不缺钱,当年我也以为不会过苦日子了。哪料一向宗四处闹事,各地烽火遍起,致使我们家收入少了。尤其石山合战我被围困天王寺,知道了苦滋味。那些天我听旁边的文士说起五代十国之史事,唐朝灭亡后,那些藩镇节度使连年混战,以致赤地千里,人们没东西吃。不少军队吃人,随军拉着一车一车盐腌的死人,充作粮食。我听后感慨,咱们这儿的人连马都不肯吃,毕竟还没饿到那份儿上。魏晋到隋唐的那些旧制,在我们这里沿承了很久。应仁之乱后,我们进入所谓‘战国’时代,各州豪强割据称国,诸侯争战不息,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沦落到那步田地。在天王寺,我发誓要改变这一切。然而将来怎么样,还得看子孙后代。梁太祖朱温败于后生一代李存勖,曾感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之相比,就像猪狗一样!’李存勖小名‘李亚子’,他家兄弟之辈皆强于朱温后人,朱温病重之时对近臣十分悲伤地说道:‘我经营天下三十年,想不到太原余孽竟能死灰复燃如此猖狂!我看他李存勖的志向不小,上天却又欲夺我余年,几个儿子皆非其敌手,我将死无葬身之地了。’说着竟哭泣失声,昏死过去。梁太祖朱温被亲儿子杀害篡位之后,灭梁的正是李克用这一家的后继之人。”</p>

“主公莫担心,信玄、氏康之流的后代比不上李存勖、李嗣源。”藤孝劝慰道,“谦信公和元亲他们的后继之人也皆不足为虑。便只辉元这位元就之孙尚有几分能耐,不过我看他也只属于‘半截英雄’。李存勗便是一个半截而废之典型。他血战二十年,无论哪方面表现,堪称一个出类拔萃的英明首领,简直跟李世民大帝一模一样,包括身经百战,没有一根毫发受伤。然而他的霸业只不过保持了两年六个月,就国破身死。李存勖为人轻佻,虽兵事才能确胜乃父,堪称五代杰出。其实他却是个缺乏远大眼光的人物。局势稍为安定,他便渐忘昔日艰危,奢侈逸乐,不知节用。与后梁太祖相比,远不能及。”</p>

“史称‘后唐庄宗’的这位沙陀族人爱戏成迷,重用演戏的伶人。”谢顶老头插话道,“李存勖灭梁之后,就急着与唐玄宗一样,认为这辈子都在拼命,应该好好休息一下,遂荒废朝政。李存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常粉墨登场,并自命艺名‘李天下’。后世称其为‘伶官天子’,李存勖自幼便喜欢唱戏,爱与伶人嬉戏厮混。一次,李存勖与众伶人一同嬉闹,四处张望着喊道:‘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伶人敬新磨越众上前,抬手便扇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顿时被打懵了,伶人们也都惊骇不已。敬新磨笑道:‘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还呼喊谁呢?’伶人们尽皆失笑。李存勖非但不怒,还重赏了敬新磨。后来,敬新磨到殿中奏事,在殿内被恶犬追逐。他躲在一根庭柱边,叫道:‘陛下不要纵使儿女咬人。’李存勖出身夷狄,非常忌讳狗,闻言大怒,当场便要拉弓射死敬新磨。敬新磨忙喊道:‘陛下不能杀我,我与陛下乃是一体,杀之不详。’李存勖忙问缘由,他答道:‘陛下年号同光。天下都称为同光帝。杀了敬新磨,‘铜’就没有光了。’李存勖大笑,饶了敬新磨。”</p>

“楠公看来也甚知这段‘伶官史’,”藤孝展扇轻摇,微笑说道,“李存勖对伶人极为宠信。早在称帝之前,便曾因任用伶人杨婆儿为刺史,而贻误战事。伶人周匝在胡柳陂之战中被梁军俘虏,因伶人陈俊、储德源的保护而免死。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要授陈俊二人为刺史,以报答二人对周匝的救命之恩,却被郭崇韬劝阻。他承认郭崇韬所言乃是公正之论,但最终还是任命陈俊二人为刺史,原因竟然是言而无信愧见周匝。而当时,军中很多百战将士都没得到刺史之职,对此无不愤慨。伶人们更是随意出入宫廷,欺凌大臣,群臣皆敢怒而不敢言,有的甚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藩镇节度使也争相重金讨好。在这些伶人中,为害最深的是景进。李存勖以景进为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想知道宫外之事都要屏退左右,单独询问景进。景进由此大进谗言,干预朝政。文武百官对景进都忌惮不已。君以此始,君以此终。当然,伶官天子最后也死于伶人之手。李存勖于兴教门之变中被伶人出身、艺名‘郭门高’的指挥使郭从谦射杀,时年四十二岁。当然郭从谦最后也被李嗣源和女婿石敬塘族诛。比起记仇的伶人郭从谦,外表老实的石敬塘才真称得上‘戏精’……”</p>

信孝嗅着刚才捏过茄子的手指说道:“明朝人喜爱的说书戏文中,李嗣源是十三太保之首,使一支方天戟。他曾与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组成五方五帝阵,在狗家疃逼死王彦章,这一出称为‘五龙逼死王彦章’。”</p>

“其实五代十国那段历史很精彩,而且也有很多牛人。”名叫信正的面色苍白家伙脸泛红晕地说道,“冯道、周德威、赫连铎、王重荣、盖寓、李从珂、李落落、张全义、元行钦、安重诲、豆卢革、杨婆儿、石重贵、桑维瀚、刘知远、杜重威、李存孝、李茂贞、任圜、第五可范……除了那些名气更大的一流人物,其他这群家伙亦几乎都是有好戏的脚色,疯狂热闹好看不亚于我们这里的战国,我很想写他们的故事。”</p>

有乐问:“咦,为什么有人的名字叫‘第五可范’呀?”</p>

谢顶老头说道:“第五姓是汉族复姓之一,为田齐王族之后。秦末天下纷争,起先被秦国所灭的六国,其王族后裔们,争先纠集人马反秦复国;而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顾虑到这些复国失败的旧王族势力,便将他们纷纷迁出原籍,另外择地安置。田齐王族从第一到第八部分为八支迁走,故而后人以第次为姓氏,第五氏就为这里的一支。后来,第五姓多分布于陕西一带,一些第五姓演化为第姓、五姓或伍姓。”</p>

“第五氏出名的历史人物有汉代大司空第五伦,唐代宰相第五琦等。”藤孝摇扇说道,“这些春秋旧族主要郡望是东郡、陇西郡,主要堂号叫做东郡堂、陇西堂。复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后有姚、妫、陈、胡、田,皆为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舜的后裔不断发展,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后周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并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他是舜后代子孙。后来,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满氏因此被封为陈侯,位于陈地,国都位于河南淮阳。妫满史称陈胡公,胡公满,其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后代以胡公谥号为氏,产生了胡氏。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迹后掌握齐国。田乞之子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并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齐康公死后,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西汉时期,为了增强关中的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将齐田氏分为八部,分别迁往西安一带,并要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所以‘第五’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两个姓氏,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最终常见的是姓‘伍’。”</p>

“第五家族也曾出过不少牛人,”谢顶老头说道,“先齐田氏族人以次第为氏,历代不乏显赫之辈。东汉宰相第五伦,字伯鱼,属于三朝元老,为官清廉无私,尽忠守节,其后辈有五人在朝为官,与东汉相始终。其后人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其后又有第五上,任东汉刺史,惩治贪恶,刚直不宥。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到了唐代,第五琦成为唐朝宰相。唐末这一族又出了第五可范,是唐昭宗的亲信宦官,后来权臣朱温迫使唐昭宗将第五可范赐死。在宋朝,这一家又出了第五均,官至宰相。”</p>

“昔陇西有些逃人来到我们这儿住下,曾在关东设祭,打出‘东郡堂’的幡帜。东郡堂,源自东郡望,以望立堂,亦称江扈堂。”名叫信正的面色苍白家伙说道,“其后人将‘江扈堂’改唤作‘江户堂’。据泷川一门的叔父辈翻祖谱说,早年这拨迁居关东之人将‘江户堂’所在之地,称为江户。日后上杉朝兴的家族也曾在此修城,‘东郡堂’有些后人跑去东海一带设堂立望,称‘东海望’,却站不住脚,又被赶回江户那边去了……”</p>

“第五氏族人后来也分布到江浙的定海和澎湖诸岛一带,并且有些族人从海上渡来,”藤孝摇着折扇说道,“《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以‘第五言福,百家姓终’结束。‘第五’是排行倒数第七的姓氏,也是《百家姓》中最后一个复姓。在陕西咸阳就有‘第五’这个姓,不知道的人很难相信它是个姓氏。姓氏‘第五’大有来头。他们当中的一支也曾与有乐的祖先一样从这里登陆,随后蔓延开去,据说这拨‘渡来人’的祖先是从陕西旬邑县魏洛村迁徙而来。”</p>

“魏洛村?”我闻言转觑有乐,纳闷道,“不是说你们祖先是从魏国洛阳跑来的吗?怎么是一个村子啊?”</p>

“对呀,洛阳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吗?”长利憨笑而望,“怎么缩水变成一个村子了?”</p>

有乐啧然道:“我怎么晓得它为啥会变成一个小村庄?我哥整天提‘上洛’,或许他知道要去哪里……”</p>

“上洛本为上京,前往都城之意。洛是谓洛阳,周代以后常定都此地,故渐被用作京城、或京都之意。主公口中的上洛,是谓前往京都,而京都的别称就是洛阳,故谓‘上洛’。”藤孝摇扇说道,“更确切地说,地方强藩带兵攻入京都的行动被称为‘上洛’,上洛是诸如义元、谦信、信玄等‘大名’诸侯追求的目标,如同中原春秋时期的‘九合诸侯’,亦即称霸诸侯。‘上洛’主要是用于形容实力最强的地方藩首‘大名’集结大军开往京都表明权势地位之过程,有些类似中原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天下’,以证明自己拥有争霸天下的实力。”</p>

谢顶老头说道:“所谓‘洛’的来历,京都的历史始自平安时代的平安京,最初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虽然是依据当时的风水术选址,但右京长安的风水并不好,地处沼泽,还没有建成就荒废了。平安京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阳’。于是,千百年来京都就一直被称为洛阳。”</p>

藤孝摇扇微笑道:“亦称‘洛城’。在镰仓幕府时期被称为长安的西京衰落下去,而东都洛阳兴盛起来,超过了西京。所以人们将京都称为洛阳,而‘大名’诸侯进京也就自然称为上洛了。京都附近的近畿地区被称为‘洛中’。京都府内至今仍随处可见诸如‘洛东’、‘洛西’、‘洛南’、‘洛北’、‘洛中’之类的地名。除了京都之外,奈良在古代又被称为‘平城京’,起初本打算仿照北魏大同的‘平城京’,但北魏很快把首都迁到了洛阳,所以,奈良就仿照汉魏洛阳城建造了奈良的‘平城京’。”</p>

“世人只知我们跟汉唐交好,却不知我们其实更亲近魏。”谢顶老头说道,“早从春秋战国的魏国以来,历经东汉末的曹魏,而至拓跋氏的北魏,皆与我们结下不解之缘。我们爱长安,但其实更爱洛阳。”</p>

“你不是更爱北邙山吗?”藤孝笑觑道,“昔时常见楠公坐廊下拨弄三味线,吟唱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北邙山怀古》,老泪纵横,还说若能得以归葬北邙山,死而无憾。”</p>

“中原名山里头,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不平凡。”光秀垂目说道,“在这片没多高的小丘陵上,竟有六个朝代、二十四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p>

有乐笑问:“百济为什么也跑去中原那边葬王陵了?”</p>

“朝鲜半岛的百济被唐朝与新罗联军灭亡后,”藤孝摇扇说道,“复国失败,被唐军与新罗联合镇压。唐朝将百济纳入自己的治下,引发新罗极为不满。但此时唐朝军力强大,且有宿敌高句丽仍存,新罗无力也不能与唐为敌,只能隐忍不发。随着唐灭高句丽,新罗、唐朝矛盾日益激化,唐朝在百济故地建立熊津都督府,纳入唐王朝直接管理。百济也出过黑齿常之、沙吒相如、鬼室福信这些名将,百济国覆亡后,许多人反抗唐军而失败,不甘心或为避祸乱纷纷逃难渡海,迁来我们这边。随后高句丽又亡国,从朝鲜半岛逃来更多人。其实在我们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本地土生土长的土著人反而渐渐不及秦汉至今历代迁徙的‘渡来人’数量多,而且更成气候。外来强族苏我氏从古坟时代到飞鸟时代,其家族每一代都出大臣,有人说他们来自高丽,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由高丽半岛渡海过来,那拨迁移之人数量巨大,其中不只有高丽人,还包括取道高丽逃难的中原人。”</p>

“所谓‘渡来人’是古时候属于我们这里土著族人对朝鲜、中原这些大陆移民的称呼。渡来人通常是因国内战乱频繁或随文化交流而移居过来,这些渡来人传入诸如农耕、土木建筑,以及烧制陶器、锻铁、纺织等先进技艺,尤其是宗教和文化,重新塑造了这个地方及其人们从内至外的几乎一切面貌。”谢顶老头说道,“古坟时代与朝鲜半岛交流频繁,百济圣王派遣使者,带来了佛像与佛教典籍,佛教文化也随之传入。虽然迁徙来的人四处遍布,朝廷让其中一些更先进的渡来之族人居住在近畿地区,渡来人所带来的文明大大改变了这里人的生活形态,后来进入飞鸟时代后许多王族公卿皆笃信佛教,如圣德太子等,并致力于推展佛教。百济人迁徙的原因是这边急需向百济索取工匠与各类能人,包括高俸征聘五经博士,另外还有大量逃避高句丽侵伐的百济人也纷纷跟着过来。白江口之战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高句丽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所攻灭,许多百济遗民逃来,并接受我们朝廷的保护,进入唐末五代十国,那边战乱连年,赤地千里,迫使更多中原人也逃过来。距今七百多年前,朝廷编写了统治我们这里各个阶层的姓氏,居于统治地位的姓氏宗族里至少有二百零五个来自中原,高句丽姓氏四十一个,百济一百零四个,新罗九个。统治我们这片土地的千余家有力宗族里,其实还有更多由于混合、融汇、通婚、过继、改姓易宗等复杂原因,即便本地氏族也不再纯粹,彼此已然不易分清辨认,后来尤其如此。”</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