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天下形势(2 / 2)

他要是能得天下,那真是苍天无眼,中原无人了。

当然了,刘备也别笑吕布,他也是一样,在隆中对之前,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战略是什么。

只有曹操,明确的确认自己的战略规划:“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如此超世之杰,就理应由他一统北方。

而孙策要想一统天下,也必须要有一个规划天下的战略,不然打下江东三郡以后,所有人继续干什么?像绝大部分诸侯一样,割据地方,盘踞东南?

亦或像朱元璋一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甚至是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刚刚获悉王朗投降,孙策就立即召集大臣们、谋主们商议起来平天下之策,建长世之功。

由于这次议事,将决定整个势力的走向,所以孙策只召集了有权参与机要的几人。

分别是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昭、军师中郎将张纮、丹阳都尉徐琨、吴郡太守朱治、丹阳郡丞吕范以及孙策极其信重的会稽功曹魏滕。

功曹这个职位极其重要,毛玠正是因为给曹操献上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和“屯田以畜军资”的两条战略,曹操敬纳其言,才将其转为幕府功曹。

幕府,也就是指设立在帐幕内的府署,是一位将领最信任、最私密的议事之所。

在所有人到齐之后,魏滕也是率先发言,说的:“如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明府思有桓文之功。我等既受惠顾,自当冀设长计以兴大业,立宏远而救时难。我以为如今明府已定江东,当效仿昔齐、晋并兴,为朝廷外藩。使王室已宁,诸侯贡职。然后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必将使霸业不亚于桓、文。”

闻言在座诸人,有人颔首,有人摇头。

如今汉室便如曾经周王室,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而齐桓公、晋文公并有霸业,以霸主诸侯,向王师贡职。

这对普通士人而言,自然是足够了。效力于一方霸主诸侯,也足以功成业就,青史留名。

所以随即徐琨就出言反对,说道:“如今天子在洛阳城中,披荆棘,依墙壁间。时州郡贡奉不至,洛阳粮荒,郡臣饥乏,或有饿死者。君臣处境十分狼狈。谈何王室以宁?”

这点魏滕倒是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说道:“天子重返洛阳,天下何人还敢冒犯?以天子之尊,号令天下。只要假以时日,恢复元气,必然能派兵将西凉军剿灭。只要天子不妄动,这天下就已然安宁。何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劫掠州郡上贡钱粮?”

这一点倒是不假,被李傕、郭汜他们追杀了几个月,天子虽然暂时无力复仇,假意答应跟他们休兵,但可从来没打算放过他们。

西凉军里面的智商担当,保命大师,贾诩就第一个跑路,选择归还自己的印绶,从李傕军中辞别,投靠到了在西凉军中没有污点,且在天子东归时表现良好,非但没有进攻天子,且主动提供粮食的将军段煨军中。

而曹操在将天子牵至许都后,这个新朝廷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向西凉军复仇。曹操作为司空,挑了个西凉军中的软柿子,亲自进攻张绣,也就是在追杀天子过程中卖过力的张济所部。

但问题是,由于孙策进攻会稽的进程大幅度提前,现在才196年2月,曹操还没来得及将天子从洛阳搬到许昌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天子都还在洛阳城内,虽然当地一片废墟,百官还披荆棘,依墙壁间,甚至尚书以下官员都要到野外去挖野菜吃,但此时此刻的朝廷的的确确是刘氏天子最像天子的时候。

朝廷上没有权臣跋扈,天子有自己的军队,整个国策都由天子做主。

如果不看大汉州郡凌迟的模样,天子终于有了人君之象。

甚至荆州牧刘表已经臣服,在朝廷使节的劝说下,派军队进入洛阳,帮朝廷修建宫殿、城池。来自荆州的赋税、贡赋也开始运输向洛阳城中。

由于孙策将统一江东的时间提前,江东大臣们在这个变量的影响下,也不乏有魏滕的支持者。

朱治手抚下颔,说道:“魏功曹所言在理。荆州已经输赋供奉,若江东也能遣使朝贡,给天子钱财、谷粮。则天子将尽得江南输赋,重建虎贲、羽林,不在话下。甚至未尝不可能新建一支南军五校。”

大汉之前是有南军、北军两支禁军的,只是在诸吕夺权的关键时刻,南军选择了帮助诸吕,而北军选择了帮助大汉勋贵诸侯,所以南军被直接铲除。然后大汉禁军就一直是北军七校后来并拢为北军五校。

所以朱治说南军五校,所有人都笑了。

朝廷尽得江南输赋,说的这个江南可不是后世那个江南,而是整个长江以南。

毕竟原本朝廷在长江以南安排的三个州牧刘焉、刘表、刘繇都是大汉宗亲,且都是能力、实力、战略皆远迈伦等的人杰。

除了刘繇被孙策击溃,另外的益州、荆州都还掌握在刘氏宗亲手中。

荆州、扬州都输赋朝贡了,益州大概率也会向洛阳上计、输赋。

那天子就等于用江南输赋,组建起了一支南军。

不说像神策军一样压得天下藩镇喘不上气来,但至少把刘协那八百虎贲扩充到三千、五千甚至八千人的规模,应该不难。

如果能达到这一步,曹操想掌控天子,迁都许都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霸王在线阅读更新,第21章天下形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