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他有什么意义吧?也有那么一点,就是实质性的将百姓分离,到了晚上就像一个个监狱一样,形成一种互不干扰的局面,实质上方便了统治者管理百姓。
但缺点则一大堆,不仅给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更严重阻碍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孙策就极其厌烦统治者一直希望百姓互不干扰,互不交集的理念。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能够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理念在思想碰撞中进步,交流增进理解,碰撞才有火花!
所以何夔见礼之后,孙策就笑着说道:“何都尉且入座。我今日进城就听说了你的权宜之法,允许百姓在市井附近交易,是很了不起的突破。”
何夔身高八尺三寸,他的曾祖父何熙更是八尺五寸,已经超过两米了,都是典型的北方大汉。
所以容貌矜严,胆气豪烈,听闻孙策夸赞之后,郑重的向孙策拱手,回道:“久闻孙将军济世抚危之志,夔只是尽微薄之力,以助将军复吴县之平宁。”
孙策不由得笑了起来,这真的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乱世之诸侯,必备的素质就是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就不多提了,折节下士是每个诸侯甚至豪杰都必须的品质。
但高调做事,可就影响太大了。
至少何夔就是因为这个改变了他历史上的轨迹,从潜山直接逃到了江东。
孙策最高调的事情无疑就是从创军建业那一天起,就一直宣称自己要救时难而济同类,也就是陈纲立纪,救济斯民。
济世安邦这种事,不论别人怎么看,甚至嘲笑孙策一个小小的校尉也敢口出这种狂言,但只要传出去,就是令人侧目的声名。
总会有人因为这四个字,而对江东格外瞩目一眼,甚至另眼相看。
因为只要是一种政治纲领,主义宣称,就一定有一群追求这种理想的人群愿意为之奋斗。
只因一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口号,就能吸引数十万人跟随。
孙策标榜“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自然有许多迫切希望结束乱世,恢复秩序的英豪汇聚而来。
能在这乱世中最终成就大业的无不是这种诸侯,比如刘备的口号就是复兴汉室。
其实曹操理论上也是,只不过他自己没想明白,而是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间接达到了相同的效果。很多人选择投向他,都是因为许都的汉室朝廷。
官渡之战能打赢,张郃这位决定性的将领投降有极为关键的影响,但张郃投降的那么快,甚至没有多少挣扎犹豫,恐怕至少一半是因为皇帝。
孙策确定自己跟大汉皇帝恐怕是永远站不到同一阵营了,所以要成功就必须勇于突破,与汉室相反,甚至强化治下与汉室相左的理念。
他干脆的对何夔说道:“但我以为你这突破还远远不够。我曾与江东父老约法三章,汉室抑制发展,我则与其相反。既然坊市高墙,导致商户、豪强想要商业往来,都无法进入墙内,那为何不直接拆毁围墙,允许商肆向外继续发展?甚至我打算将各坊的坊墙也拆了,允许食肆、布坊、粮铺之类商铺沿街开设。”
就强拆坊市围墙这件事,孙策要是态度坚决,就一定能办成。
何夔作为一名市尉司官员,对于扩大市肆范围自然是支持的,只是不得不问道:“顾县君是否会有疑议?”
县衙就在府衙旁边,孙策让小吏去叫县令过来,顾雍很快便抵达堂内。
顾雍听闻孙策要拆坊市,也是犹豫了一下,问道:“如此是否会导致禁盗、防火失法?恐怕会有百姓不安,产生民怨。”
孙策态度果决,说道:“如果有人感觉不安,那就从城内搬到郊野乡里,看看到底是有城墙庇护的城邑让人心安,还是城外乡野各里安全。”
对城邑内的百姓,孙策其实还打算征税宅税的,也就是房产税。
这个税后世难收,但在古代反倒比较简单。城邑内的百姓享受了城墙提供的安全感,享受了军队的庇护,他们就理所应当的提供宅税。不想交也可以,搬出城外,跟农夫一样经营田亩,肯定不收税。
当然,这种事恐怕至少得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之后再想。
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商业复兴而让路。
见孙策态度坚决,顾雍一位小小的县令的确是很难再反对。只得给出一个折中之法,说道:“吴县人力不足,暂时也无法同时拆除所有坊市高墙,不如先拆市肆周围及沿街各坊的墙壁。如此可观百姓去留,若是皆搬往拆除墙壁的坊市一带,则日后拆其余各坊也会顺应民心。若是百姓皆搬往未拆坊墙的各坊,则尽拆坊墙之事暂缓。”
孙策淡笑着点头:“此乃稳重之法,甚好,便按顾县君所言推行。”
孙策自然是有绝对信心,百姓会自发的往这一带搬迁,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吸引力。
随后顾雍又说道:“我今日亦听闻市尉司以四壁为墙,在城门处征收赋税。但如此设置,恐怕会严重迟滞百姓出入内外。”
何夔问道:“那顾县令有何建议?”
顾雍说道:“既然沿街坊市墙壁已除,市尉司可以在各处城门之内,沿街设置市尉司税曹,税吏常驻其中,如此商队进城则到市尉司交税。百姓则可走各条道路,转往他处。以免堵塞城门。”
而这个问题显然就涉及到城池改造甚至扩建了!
吴县如今人口数万户,更招徕各地的豪强、商户往来其中,这座城池实在是太小了。
孙策问道:“如今吴县城邑内有多少人?”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霸王在线阅读更新,第九十三章突破坊市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