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季考结束(1 / 2)

 脑中文思如泉涌,手中笔毫翻动,妙笔生花,不一会儿的工夫,一篇文笔斐然的四书文即书写完成了。

林迎抬头看了眼,发现整个明伦堂此刻都处在一片安静中。周遭秀才们年岁不同,有四五十岁乃至五六十岁的老秀才,也有刚及冠不久初行簪花礼的新秀才,他们无不认真端坐,执着笔,随心中思绪挥毫泼墨。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得慢了起来。

笔毫翻飞间,墨香四溢。

这种激扬文字的氛围,极具渲染力,可见此次季考的首道考题并没有难倒他们。加之题中所问,又恰好契合了这些秀才胸膛中那颗尚未冷却的“怀才不遇”的心。

与其说他们在作答,倒不如说他们在彰显自己的决心。

情绪到位了,文章自然如丝一般顺滑。

林迎没有迟疑,在第一题四书文完成后,他将答卷稍稍整理好放到一旁,转而开始答第二题。

第二题为经义,题目根据学子们所选本经的不同而分别出题。

严格来说其实是五经义。

经义与经论同源,不过经论乃“借他题目,说自家道理”,是以才气胜者;而经义则需严守经传注疏,不能自作别解,是以理法胜者。

相对于后者的“法条”属性,林迎更喜欢经论,而不喜欢经义。

林迎的本经是《春秋》,故而第二题就从《春秋》中选,或围绕着《春秋》展开。

只不过当看到正式的题目后,林迎心中一阵哑然。

题目赫然是——【春秋大之】。

这正是当日他与宋教谕私下交流时的主题啊。

想不到宋教谕居然以它作为本次季考的经义题。

这不是摆明了放水吗?

不对!

林迎忽然反应过来。

以他对宋教谕的了解,教谕此人为人幽默,却不失变通,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是决然不会顾念私情而放水的。

他既然知晓自己的水平,那只会出与自己水平相符的题目,尽力的压榨出自己的极限。而不是将一道自己已经作答过的题再拿出来考教自己。

那么,他必然不是这道题的出题人。

真正的出题人是谁?

吴训导或者张训导?可他们一个治《易经》,治《诗经》,专业上不对口。

而【春秋大之】这一题,显然是对《春秋》有所研究的人才会知道其内涵,否则后续批卷又是问题了。

林迎抬头看了宋教谕一眼,正巧宋教谕也刚好看过来,林迎见状一愣,微微一笑,宋教谕也颔首回应了下。

接下来林迎不作他想了,管他出题人是谁,自己尽力答好就是了。

看来本次季考的奖赏,他是有望拿到了。

伸手研了研墨,接着将草稿纸准备好,林迎将镇纸一放,随即闭目稍定,然后先在草稿纸上打起了腹稿。

他将当日自己与宋教谕之间的问答进行了一下整理,稍加润色后,便写就成文。

当然了,经义经义,重要的还是“义”字的由来,所以其间的引经据典必不可少.

好在林迎习读《春秋》三传已经一月有余,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倒是引用了不少经传注疏来作为佐证。

时间悄然流逝,很快,一篇四平八稳的经义文就书写完成。

然后将它小心抄到答卷上。

因为这次季考的非成材卷只考两题,所以随着林迎将经义题作完,本次季考于他而言已经结束了。

又在位置上稍微枯坐了会儿,等到中午时,林迎便起身交卷。

一同交卷的,还有其他几位秀才。

同是新科秀才的艾金良、范文炳、简孟轶、苏泉川、吕秀才等在林迎交卷后不久也依次交了卷。

林迎在明伦堂外等着他们。

“大师兄,这次季考,你觉得难度如何?”

刚出来,艾金良便心情不错地问道。

林迎看他的表情,知道自己这位师弟考得还不错,笑了笑道:“四书文难度不大,直抒胸臆罢了,倒是经义,稍微有点难度。”

艾金良听后深以为然:“大师兄选的《春秋》篇幅宏大,这经义之题涉及博远,想想就十分难。”

“还好我没有选《春秋》。”范文炳心情不错地道,这次季考对他来说,一点压力都没有。

“是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中考题最难的估计就是明序老弟了。”

新科秀才中最年长的季秀才,用感慨的语气说道。

他说的倒是实话,《春秋》之巨,一般人还真不敢触碰。

“要不怎么说‘才子治春秋,推寻命氏由’呢,明序兄艺高人胆大,先前只以为是说说,没想到真的选了《春秋》作为本经,愚兄只能道一声佩服。”

秀才中,一名厉姓的新科秀才竖了竖大拇指,一脸佩服地说道。

这厉秀才相貌还算清秀,可惜才刚刚三十出头的他,已现秃顶的趋势。一顶黑色纱罗所制的四方平顶巾,也掩不住他额前的“空虚”,大大折损了他的颜值。

他选的本经为《易经》,一方面篇幅小,另一方面该经文由一名训导亲自教授,也算是较为明智的抉择。

此次本经的选择,艾金良经过权衡,选了《尚书》,范文炳和苏泉川则不约而同地选了《诗经》,此外简孟轶、吕秀才以及最年长的季秀才,分别选了《礼记》《易经》和《尚书》。

总的来说,各个秀才都依据自己的能力,以及基于将来参加科举的考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本经。

此时,其他秀才也七嘴八舌的分享起了自己的经义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