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才子治春秋(1 / 2)

 “诸位同学,对于刚才教谕所说的本经一事,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等宋教谕和两位训导都出去了,众秀才中年纪最长的季秀才站出来问道。

其他秀才一听,纷纷沉默了下,眉头蹙了起来。

事实上,选“本经”,比刚才选科更加重要。

选科选错了,大不了影响在校的成绩以及肄业的评价,总体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本经要是选错了,则会直接干扰到将来的科举,造成科举失败。

这是不得不慎重的。

盖因大周朝的科举,采取的是“一经取士”之法。

这种方法大致可以理解为采用“常规科目+主修科目”的考试方式进行抡才。有点类似后世高考改革后采用的“3+2”或“3+3”模式。

放在大周朝科举,则为“4+1”的模式。

即儒学的四书五经中,四书为常规科目,全省统一试卷,为必考题。

其余五经,则因学子精力有限,任选其一为主修。

届时参加乡试,也是“分经取士”,每一经都有固定的举人名额,全省范围内同一“经”的学子组内竞争,决出最后的入围者。

因此,乡试放榜的前五名也叫经魁,因为每经必占一个名额。

比如说,如果乡试第一名解元选的是五经中的《诗经》,那么同修《诗经》的学子,哪怕考得再好,也只能获得第六名了。

这也是为什么乡试放榜,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其余三名称经魁。

而到了第六名,则称亚魁,至于再之后,则全是文魁了。

正是因为选经十分重要,所以在场的秀才一听到要选本经,一时之间才如此纠结。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者选其一,还是比较难以抉择的。

“其实我是想选《易》的,毕竟《易》才两万余字,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背诵。”

正当大家谁也没有先开口时,一个三十岁出头、额前已有些秃发的老成秀才叹了口气说道。

见其他人都看向他,那名秀才指了指自己的额头,苦笑道:“岁月不饶人啊,对于我这般年纪,恐怕只有《易》和《书》这种篇幅较少的经典才适合我了。”

随着年岁日益增长,他越发体会到身体之于科举的重要性了。起码记忆力方面,到了他这种年纪,想要再背诵动辄好几万字的儒家经典,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所以选择字数少的经书作为本经,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厉兄所思,同样也是我所困苦的。”

作为最年长的秀才,季秀才这时也感同身受地点头。

忍不住感慨起来:“岁月悠悠数载空,昔日壮志流水中。谁言离别最伤人,不晓迟暮胜凛冬。”

“《书经(尚书)》亦两万余字,且相比《易》的深晦,它更简单一些。实在不行,我可能只好选它了。”

像其余的《诗》《礼》《春秋》,动不动就是四万字、十万字、二十万字,想想都觉得恐怖。

见厉秀才和季秀才迫于现实都做出了选择,其他秀才沉思了下,一时之间反倒没了主意。

他们好不容易才考上了秀才,正值当打之年,可不想这么轻易地向现实低头。

再则,选哪部经典作为本经,其实与授业老师专门治哪部经息息相关,老师以哪部经典为本经,则学生跟着学就是了,以便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

思索间,众人纷纷将目光看向了林迎他们,想要看看这几个年轻的秀才会怎么选择。

“大师兄,你觉得呢……”

艾金良也转过头来问道。

林迎想了想,说道:“《易》和《书》的字数确实是少,但也正因它们字少,却也未见得是好事。”

“怎么说?”简孟轶好奇地问。

林迎一笑:“柿子要挑软的捏,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所以必然会有更多的考生选择它们作为本经,到时候……只怕竞争只会更激烈。”

就像后世某省选修副科,结果弃考物理的占了绝大部分,变相地都扎堆到历史、地理等相对简单的科目中去了。最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反响,学生也未见得获得了什么好处。

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经他这么一说,其余人都有些惊醒。

几个秀才不确定地问:“那依你的意思是……”

林迎笑了笑:“在我看来,《易》《书》《诗》其实都在一个档次,都是五万字以下的经典,选它们作为本经的学子必然不少。”

“与其学子间彼此倾轧,倒不如跳出这个圈,直接选压力小的。”

“林兄该不会是想选……”范文炳吸了口气,面露错愕地问。

林迎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如果我来选,我会选《春秋》!”

“嘶!”

所有人抽了一口凉气。

果然年轻人就是无畏。

这大毅力、大无畏,竟恐怖如斯!

《春秋》,那可是足足有二十万字啊,能将它看完都已是殊为不易,要以它为本经,这酸爽的滋味,怕是谁选谁知道。

当然,林迎说的也不无道理。

《易》《书》《诗》字数少,选择的人肯定多。

反倒是《礼》《春秋》字数多,选的人少。

后世林迎做过统计,明清两代乡试中,选择《易》和《诗》为本经的其实最多,两经各占所有考生的大概三成,合计就是六成多。

再加上《书》的两成多。

剩下选择《礼》和《春秋》的,加起来也不到两成。

竞争小、成长性好。

妥妥的黄金赛道啊。

唯一的缺点,就是难度比较大。

“明序兄,才子治春秋,推寻命氏由。佩服!!”

几位秀才朝他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