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试帖诗(1 / 2)

 孟革暗暗想着将来的事,同时也因自己的大度感到陶醉,嘴角不由露出了一丝愉悦的笑容。

孟夫子的书房本就不大,并且建造时就考虑到采光问题,所以在靠近书案的一侧开了一扇很大的窗,此时光线正好,房间里通亮极了,孟夫子自然将林迎和儿子孟革的表情悉数看在了眼里。

只见他略作思索,遂移步来到书架前,伸手从书架中取出了一本诗集。很随意地翻了翻,很快从诗集中找到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这是前宋盱江先生的一首七言绝句,名为《乡思》,是其游走他乡时所作,此诗首联由远处着笔,极目天涯,二联又以近处着墨,抒‘凝视碧山’之所感。”

说着,孟夫子笑眯眯看着儿子和女婿,一副考校的样子。

“你们俩便以此诗首联第一句的‘人言落日是天涯’为题,做一首试帖诗吧。”

“什么,作诗?”

乍一听自家老父亲的要求,孟革愣了愣,扭头看向一旁的林迎时,却见他在听到要作诗的要求后,居然是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

孟革心里一慌,自知不能被比下去,于是赶紧收敛笑容,盯着不远的诗集,便开始苦思冥想起来。

事实上林迎也没料到原本正好好说着童子试的事呢,孟夫子却突然会来这么一出袭击。

不过既然是考校了,以“人言落日是天涯”为题的试帖诗嘛,倒也没什么难度。

而且试帖诗还是县试的一项必考科目,学子不会试帖诗,那是很难通过县试的。

而试帖诗,说白了就是赋诗,但又与唐宋时期“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的赋诗形式不同,大周朝科考中的所谓“试帖诗”,通常是以经、史、子、集等著作中的一句话,或直接撷取前人创作的成语乃至诗句为命题,考生们要围绕给出的“题干”进行诗句创作。

赋诗时要遵循大周朝通行的官韵,以仄起格,之后付诸以情,所赋的诗必须贴合考题,甚至要像解读文章一样,解读前人的思想体悟。

有点像后世语文考试中简短的命题作文,只不过要求考生以诗的形式进行展现。

对于后世的林迎来说,他当然不会作诗,但这个世界的林迎苦读多年,区区试帖诗却不再话下。

只是稍作思索,林迎就想出了一首符合要求的试帖诗。

于是来到案台前,执笔蘸了蘸墨,略作沉思后就开始书写了。

事实上在考场中,若非考生平时就精于诗词之道的话,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是很难创作出佳句来的。

之所以还考试帖诗,其真正的用意是想观察考生能否直击诗句本身,解读出题干背后的用意。

好比人生的几重境界,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不同层次的人,因人生经历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

自然,涉猎的多寡,也直接影响了考生的思维。

说白了,试帖诗的核心要义并非是要考生创作出如何华美的好诗。

而是在用诗词形式,检验考生对名家大作的阅读广度以及深度。

盱江先生的这首《乡思》通篇都在写远在他乡的游子如何思念家乡,许多考生见后,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印象大致便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这倒也贴合读书人的浪漫情怀,这不,林迎这边正准备用笔写出自己的试帖诗时,那边孟革后知后觉,突然打了一个激灵,深怕落后了似的,已经先他一步,蘸了蘸墨便开始奋笔疾书起来了。

林迎抬头看了他一眼,却见他笔下已然围绕“乡愁”这一主题展开了创作。

见林迎看向他,还不忘回了他一记挑眉,十足的挑衅。

一副小孩子心性。

林迎不以为意,目光落在了他的大作上。

字嘛,写得很是得体,一看就是花了苦功夫的,只是主题……

林迎悠悠地摇了下头。

孟革是以“月亮”指代思乡之愁,又以“秋风、衰草”引发凄凉、惆怅之情,更难得的是,他还用了“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洋洋洒洒,写得很是畅快。

诗是好诗。

创作的过程也还算马马虎虎。

但要命的是……偏题了啊。

林迎不由暗叹。

放在后世的高考中,这就是离题作文了。

其实孟夫子在给出这道考题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埋下了陷阱。

盱江先生的这首《乡思》通篇固然是在抒发“思乡之情”,但不要忘了孟夫子给出的考题是什么。

是全诗的第一句:人言落日是天涯!

所以,此次试帖诗,根本就不应该围绕着盱江先生的《乡思》展开,否则在全诗既已呈现的情况下,未免太简单了。而是要以“人言落日是天涯”这句话展开!

“人言落日是天涯”,字面意思是——人们都说落日是天涯。

那问题来了,这句话是谁说的?

林迎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考点。

而这恰恰难不倒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

以落日喻天涯,文人的这番浪漫联想,其实最早是见于《世说新语·夙惠》这篇文章中。

《世说新语》作者为南朝时的刘义庆,他在书中第十二篇《夙惠》中列举了当时一批名流在他们还是少年时的聪慧故事。夙惠,即早慧,从小就聪明过人的意思。

其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晋明帝的。

彼时东晋遭受五胡乱华,刚刚南迁。

故事里说,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便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

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而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

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

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

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正所谓,举目见日,不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