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日6:55分,ab组点名发车。
池远和英子都被分到了a组。他们与b组一起,作为最早的一批进行实验考试,核验了身份,进入等待室。
八点左右,排队进入实验室。
踏入其中,抬头,便可望见:
【xx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作为大学的实验室,自然气派又明亮,就是有点阴森森的冷。
到了八点半的时候,实验准时开始。
池远和英子仅仅对视了一眼,确认了对方眼神中的斗志便果断移开了视线。
这是赛场,没有合作,没有儿女私情!
最终靠实力说话!
很快,试卷发下。
拿到实验题,依然是两道。
力学: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和待测金属球材料的电导率。
光学:研究玻璃材料折射率与入射光波长间的色散关系。
每道实验都是90分钟。
看到第二个实验,池远不禁眯了眯眼睛。
是巧合吗?
他们的领队特地提醒过他们,要去背玻璃材料的折射率、光的波长……
甩开杂念,池远迅速进入状态。
第一道题没啥技术含量,就是一道很基础的题。
就是让球做单摆运动。
等装好了单摆装置后,池远看向了测角仪。
量程为-5.5°~+5.5°……
‘等等?分度值0.1°?’
池远再次看向实验试卷确认。
‘没错啊,实验要求角度测量数据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器材的精度,来规范设计最后的答案。
如果需要填入表中的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则读数的时候要到小数点后三位,最后一位估读,因此器材的精确度应该为0.01°才对,这样才能减小结果的误差。
可问题在于,试卷上测角仪的分度值写的0.1°,也就是说,精确度是0.1°
‘这实验考试准备的测角仪倒有意思。’
不过问题不大。
答案的误差允许范围,也就是按不确定度进行评分的对应标准,还是得看教师和大多数学生做实验的结果而决定。
无非就是这次的实验误差本来就大一些,但分数换算不会变化太多。
准备完毕。
‘然后,将铝球以小角度(小于5°)释放,让它做简谐运动。’
池远一边做,另一只手已经按在多通道计时器上准备记录。
放!
按下计时。
眼睛紧盯着铝球,直到铝球摆动了30个周期。
低头看向计时——59.07s。
测出第一个实验中的【重力加速度】,共需要进行6次重复实验。
这种实验虽然流程简单,但依然不容小觑。越是重复性强的实验,时间越是紧张。更别忘了还有一个光学实验,容错率极低。
有时候,同一个步骤,用完全相同的手法,也会因为一些奇怪的偶然造成误差。
比如,数着数着忘记了自己数到了第几个周期。
池远能做的也只是聚精会神,手法尽量做到极致,其他的都得交给上帝了。
第一个实验中的【电导率】则需要观察铝球从0、10、20、30、40……、110周期后,所用的时间和摆幅(角度)。
数据至少需要3组重复实验……每组至少11个数据点。
这就是池远在保证精确度的同时,耗时最少的实验设计了。
做到这,池远都有点想骂娘了。
——经历了这么多竞赛,这是他做过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实验,是想把学生当实验机器人吗?
心里虽然在不断吐槽,池远也知道不能耽误时间,立刻调整一起继续实验。
等到他结束实验,写完实验报告,只觉得眼前还有一个球在摆啊、摆……
揉了揉眼睛,一看时间——10:20。
‘靠?一个实验,过了110分钟?!’池远眨了眨眼睛,确定那不是幻觉。
第一个实验规定时间是90分钟,他整整超时了20分钟!
他可以确定自己没有耽误一点时间,全程也没有失物重做,但这是他第一次做实验超时。
环顾一下周围:
的确,绝大多数人都还在盯着那颗该死的铝球!
再低头他写得满满当当、表格里密密麻麻的数据……
这次实验有问题!这测量的数据量太大了。
这不是他自夸,全程他还真没浪费时间。
此时实验室中,这么多人没做完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设计不合理,规定时间内做不完。
这是在往年很少见的情况。
池远也不禁开始怀疑:
‘出题的老师恐怕自己都没有亲自动手,将实验完整做完吧!’
但容不得他多想,第二个90分钟的实验只留给了他70分钟的时间。
光学实验出了名的难调试,同时精度要求极高,可能……做不完!
尽量做吧。
不到万不得已,池远其实很反感【编造数据】这种行为。
但这份实验卷子,就差在标题上用最大号字体给你明示了——此次实验题,考验编数据能力!
该死!
即使他和英子说过,自己不会去背数据,但是……
不同于考前才被左毕提醒去被数据的帝都其他队员,先前,他就为了完善脑内实验室,他背下来的实验器材数据可不是一星半点而已。
几乎物理实验室可能用到的玻璃型号,他都将它们的折射率背了下来,而且不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他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
实验室常用的激光型号也不例外,它们的波长同样精确到0.1nm。
真要论【编造数据】,那些一直经过长时间特别培训的都不见得能比过他。
毕竟,人的大脑记忆能力有限,实验器材型号繁多,谁能知道考试会用哪种型号?而你又正好能背?
但是,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真没意思。
即使脑子里有明确的数据,他也不想去使用它。
——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吧!
这还是池远第一次如此狼狈,埋头苦做。他第一次接触竞赛实验都没有这样狼狈。
毕竟,这可不是手法娴熟就能解决的事情,依然需要时间!
……
当然,陷入如此困境的自然不止池远一个而已。
作为物理实验老油条,李浩源更是在拿到试卷,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儿。
——没有技术含量,但虚测量的数据过多。
45分钟时。
他刚完成实验一第二题的第一轮数据收集,有些疲惫地绕了绕脖子,刚抬头,就看到——
有一个人已经开始组装光学实验的器材了。
然而,再环视周围,其实大部分还是在盯着铝球数周期罢了。
‘怎么会有人这么快就做完了力学实验?’
这悬殊的差距,令他也是一愣。
连忙抬头看了一眼钟表,确定:现在距离实验开始,也仅仅过去了45分钟而已。
就光是力学实验的机器时间,也就是测量总时长,也不止45分钟吧?
论实验,他还真没见过多少人比他强。就算是这样,他的实验进度最多一半而已。
眯了眯眼睛,李浩源留了个心眼,在无聊地重复着周期数数、测量角度的同时,也时不时观察周围做实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