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学费,食宿在内的一切费用。</p>
聘请老师的岁俸,也是由各地的官府支出。</p>
除“官学”之外,还有社学。</p>
同样,不收学费,一般是当地大儒,在官府的支持下所办,受官府监督。</p>
至于其它的私学、如私塾、义学,则是民间百姓自己办理。</p>
而这些学府之中,有好有差。</p>
差的受各种条件影响,比如师资、官府支持力度,等等原因不一而同。</p>
但好的,永远都只有一个。</p>
国子学!</p>
京城之地,一入国子学,未来不出意外的话,之后一定就能谋个官身!</p>
特别是现在,朱元璋废除科举,并没有重启的情况下。</p>
国子学的适龄学子,已经是这大明官场上,板上钉钉的“后进之辈”。</p>
而以洪武时期,官场“新陈代谢”速度极其快的前提下,官员一直紧缺。</p>
故而,现在的升迁速度,一个不注意就坐火箭,直接来到了六部之首。</p>
当然,前提是要简在帝心!</p>
“国子学去了吗?”</p>
这时。</p>
朱元璋适时问道。</p>
“当然没去。”吴文用立刻回道:“其子虽然聪颖,但毕竟只有六岁,且……据说性格跳脱,难以管理,况且苏贵渊本人只是九品……国子学里的学生,都是在朝官员的子嗣。九品官……”</p>
最后一句话,吴文用没说出来,但他的话,傻子都能听懂。</p>
朱元璋当然能听出来,这其中的弯弯绕绕。</p>
一介九品的芝麻官,其子嗣,自然没有资格入京城最好的国子学。</p>
他冷笑一声,不知道在笑什么。</p>
但却好奇起了另一件事。</p>
“你刚才说,这叫苏贵渊的九品检校,是秀才出身。当年和你一起,任户部检校?”</p>
吴文用连忙点头:“回禀陛下,是!”</p>
“五年了。”朱元璋看向在场百官,“咱开国之后,最缺的就是人才。秀才功名不高,但以当初,只重启一届科举来看,也算是我大明少有的良才。”</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