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书生临事终无用(1 / 2)

 530年,九月,洛阳。</p>

尔朱世隆得知尔朱荣的死讯,瞬间有种天塌地陷的感觉,挣扎了几次才回过神来。</p>

尔朱荣一死,作为族弟的尔朱世隆责无旁贷成了洛阳城内尔朱势力的新话事人。他赶紧派人召集大家到尔朱荣的府上商量对策。。</p>

现在整个洛阳都在庆贺,只有这些尔朱氏的死党以及从并州过来的五千契胡骑兵个个象过街老鼠一般,惶惶不知所措。</p>

虽然皇帝元子攸已经下了诏书,不再追究他们的罪名,但这些人心里还是没底。这几年尔朱一党都专横跋扈惯了,每个人做过哪些事说过哪些话自己心里清清楚楚,一旦失势,谁能保证以后不会被秋后算账?</p>

有人建议趁着宫城还没有戒严,马上领兵杀入宫中把元子攸抓起来再说。</p>

贺拔胜不赞成,他说皇上既然敢出手,肯定有所防备,我们这些人过去无异于自投罗网。我建议还是先出城再说。</p>

尔朱世隆纠结了一下,最终没敢冒险。他也觉得洛阳城内不能久留,还是先出去再做打算。于是尔朱世隆率领众人保护着尔朱荣的夫人北乡长公主,连夜杀出西阳门,暂时驻扎在河阴,打算天亮之后就回晋阳。</p>

这里就是两年前尔朱荣残杀北魏公卿大臣制造河阴之变的地方,如今尔朱荣自己也身死明光殿,秋风萧瑟,物是人非。</p>

关于如何处理尔朱荣残余党羽的问题,元子攸那边其实是有争议的。王道习建议把这些死党一并干掉免除后患,但元徽认为尔朱氏在外面还有很大的势力,汾州有尔朱兆,徐州有尔朱仲远,雍州有尔朱天光,如果尔朱世隆被干掉,这些人肯定会造反,那时候就麻烦了。不如采取怀柔之策,先把这些人稳定下来再说。</p>

元子攸表示赞成元徽的意见。他认真思考了温子升讲给他的汉末故事,认为当年王允之所以最终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安抚好西凉残余势力。血的教训就在眼前,我可不能重蹈覆辙。何况现在洛阳城内还有五千契胡骑兵,真逼急了造起反来还真没办法对付。还是争取用恩义感化这些契胡比较好。就算他们暂时不接受也没关系,只要不闹事就行,我可以趁这段时间巩固一下成果,把洛阳周边安顿好。毕竟我是皇帝,支持我的人肯定比支持尔朱氏的人多。</p>

所以尔朱世隆率军逃出洛阳的时候,基本没遇到什么阻拦。</p>

元子攸的初衷是好的,奈何世事总是不尽人意。</p>

了解汉末那段历史的人不只温子升一个人。</p>

当初正是贾诩的一句话,使得本已打算解散的西凉大军重新集结杀回长安,最终导致了三国并立的格局。</p>

这次也有同样一个角色出现了。</p>

尔朱荣虽然专权跋扈,但其识人用人却是当世第一的水平,帐下诸将对其也颇怀知遇之恩。他在世时特别厚待来自北方六镇的豪杰,其中就有怀朔的司马子如。</p>

作为典型的怀朔派,司马子如不是武川贺拔胜、贺拔岳那种能够冲锋陷阵独挡一方的大将,而是识大势知大体、机警善辩的文臣型人设。尔朱荣一直对司马子如重用有加,先后任命他为中兵参军、假平南将军、建兴太守、大行台郎中、代理相州刺史等官职,都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平定元颢之后,司马子如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做为尔朱荣的代言人之一留在朝内。</p>

事发当日司马子如也在宫中。听闻尔朱荣被杀,司马子如担心自己也会被清算,于是趁乱从宫内逃出来,家也不回了,直接赶到尔朱荣的府第,之后跟着尔朱世隆逃出洛阳城。</p>

听闻尔朱世隆想回晋阳,司马子如赶紧站出来说将军不可,如今天下战乱已久,大家习惯性地只认强者。如果我们就此北走的话,相当于以弱者姿态示人,气势上就已经输了,内部恐怕也会出现叛乱。事贵应机,兵不厌诈,我建议先分兵占领河桥,然后出其不意杀回洛阳。就算不成功,也可以显示一下我们还有余力,让众人心生畏惧,不敢轻易站出来跟我们作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