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章尾小记(1 / 1)

 唐代剑器形制,文献中少有记载,出土实物亦不多见,极难找到现成参照。若追溯源头,隋唐承接魏晋文化,但魏晋剑器同样稀缺,因此更多会参考汉剑形制。通过查找资料可知,汉剑有如扁茎、环首、折肩、斜肩等剑身制式,以四面或八面形状不等,且常用于实战搏杀,从中应可少许得见后世唐剑的面貌。

承上启下,再看宋代剑器,再同样不多的出土资料中,可通过绘画或石雕中的线索比对一番大致能看出其样式多如意环剑首,多平挡、新月剑格造型,剑身刃宽尖圆,当然是否能侧面可靠地印证唐剑全貌,读者可自行判断。

而从笔者之前记述的唐刀四制来看,唐代军队实战中,刀的使用率应远高于剑。剑器在可参考的资料范围内,更多是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装饰象征。如唐代李勣墓中出土的班剑,是一把鎏金铜柄木剑,剑柄、剑鞘均外饰华美精致,但木制剑体代表了其并非实战兵器,多成为礼仪用具,以彰显天子对功臣的恩宠。李白也书写:“罗衣娥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剑虎士,森乎翠幕之前。”用以代指名将猛士。相比与刀,唐剑更多的出现于诗歌、绘画等艺术之中,承载了文人骚客对行侠仗义的幻想寄托。而民间江湖中,也不乏用剑好手,像李白、公孙大娘等剑器好手,名传千古,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