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九千万石粮食供应吴郡自身则户有盈余,但供应五郡之地,则尽显饥馑。吴郡豪杰、百姓皆颇有怨言。”
这个规模的确是捉襟见肘,还是得精耕细作啊。
邓艾在淮南屯田,用五万人,岁完,计除众费,还能剩下五百万石作为军资,六七年间,积粮三千万石于淮上,可供十万之众食用五年。
吴郡近十一万户,人口五十六万,十倍于邓艾,未扣除百姓之费,也才九千万石。
差距就差在这个亩产量上。
邓艾在芍陂种田,尽得水利之便,亩产极高。
而吴郡这一千六百多万亩良田,其中上田只占了四分之一,但产出却占了一半。
太湖地区到宁绍平原这一带,绝对是天府之国。这里是真真正正的江东粮仓,孙策的钱袋子。
什么时候把这里尽数开发出来,江东的富庶水平就远超淮南了。
不过张昭所言,还是让孙策和张纮纷纷侧目。
张纮说道:“人口五十余万,已经堪比大汉巅峰之时吴郡的人口了吧?”
张昭摇头,说道:“我查过吴郡上计的卷宗,巅峰之时,吴郡十三县共计十四万户,七十余万人。如今吴郡算上中原南迁的十余万,近二十万人,也才巅峰时人口七成到八成之间。”
那也很不错了。
能保持巅峰时七八成的人口,在大汉如今天下上百个郡国当中,应该也是名列前茅了。
包括江东其他四郡在内,其他郡国那都是十室九空。百姓都逃离故土,或避难进入深山,或聚众藏于泽野。
一处聚众数千人者比比皆是。
与这些残破郡国比,吴郡这十几万户,五十多万的人口,已经堪称富庶大郡。
关键是人口减少了,耕地面积却增加不少一千六百万亩,平均一户接近一百五十亩,这已经超越了秦汉追求的“一夫携五口而治田百亩”。大概能与西晋的占田制,每户拥有的田亩相当。
这显然要归功于孙策推行的不立田制,这才使吴郡人口没有减少太多,平均耕地却大幅增加。
豪强大户、宗族百姓都在全力生产,使野无旷土,开辟出大量的耕田。
吴郡五十六万人的分布可不是均匀分布在十三个县上的,北方流落南下的百姓大部分都在北部各县,尤其是吴县、无锡两地,这里是太湖沿岸,拥有广袤的平原,而且基础设施发达,官府全力兴修水利,所以流落百姓和豪强大族都在这里全力开辟良田。
仅这两县户数就要超过四万户,二十余万人。耕地面积也得有六百余万亩。
孙策问道:“如此多良田,府库有多少财富?”
张昭回道:“此正是问题之所在,官府每月要消耗上千万钱发给官员、士吏,这些钱也要去采买粮食。其余四郡也要到吴郡采买粮食。计除众费,吴郡府库只有七千万钱,府库加上常平仓总共只有一百二十余万石粮食。”
一百二十余万石粮食!
这个数字看起来真的是巍巍壮观了,但如果算成官员、军队俸禄的话,也就只堪三个月支出。
而如果发生旱灾,这一百万石粮食甚至不够救济吴县、无锡两地的百姓。
这一切还是没有发生大型叛乱的前提。
否则一旦兴师动众,进行平乱,两万大军周转之费,几个月就能抽空这百万石粮食。
孙策算了一下,按赋税应该抽到近三百万石的粮食,如今少了一大半,显然都是用以补贴另外四郡,恢复民生饥馑了。
官府尚且如此,也难怪吴郡百姓怨言四起。
为了推行江东通宝,他们的财富的确是被另外四郡给吸走了。
但孙策意志坚定,说道:“民间百姓只着眼当下,有所抱怨是正常的。官府务必应从长远计,坚定推行。等到明年,其余四郡开始丰收,吴郡就能从如今的投资中受益了。彼时,四郡丰稔,而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吴郡的各行各业都将因此而受益。甚至粮价都可能降低。此时切不可因为一时民怨,而放弃江东大计。”
张昭郑重的点头,说道:“我之后会召集各县令、长告谕此事,务必使其稳住民心。吴郡鱼米之乡,若不出祸患,支度这一年应该不难。”
果然小农经济,就是一切求稳啊。
只要不发生旱灾、不产生大型兵乱,小农经济就能平稳运行,甚至还攒下一点财富,让社会缓慢进步。
但这只够官员、军队三个月俸禄支出的粮食,也是让人揪心。
孙策说道:“既然求稳,那就加大对水利的投资。如今七月正是丰收之季,可以预期之后几个月钱粮都将有所增长。十月更是将对各县进行征税。这么多财富不要堆在府库之中,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将旱田改为水田,蓄水灌溉,使旱涝无忧。接下来直到年底,江东五郡的重中之重,就是兴修水利!”
这个兴修水利,可就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小家子气了,修一座湖陂,几条沟渠,灌溉几百顷良田。
这一次,将举全境之力,吴郡七十县数百乡全力兴修。
至少要一次开辟数百座甚至上千座湖陂,几千上万条沟渠,灌溉良田几百万亩。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扛过明年的大旱。
不过孙策抱有期待,或许明年只是袁术治下的淮南大旱呢?
长江以南应该跟淮南的旱涝不同。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新笔趣阁为你提供最快的霸王!更新,第41章大兴水利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