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一次上朝(1 / 2)

 得知黄伯玉即将要上朝的消息,管家黄福兴奋的浑身发抖。他知道自家老爷在皇上那里似乎有些不受待见,所以少爷也基本上就没有了担任重要官职的可能。

然而现在少爷自己争取到了,他能不开心吗?那个整天知道走马遛狗斗鸡的纨绔狗少,居然有这么大的本事,黄福真的觉得自家老爷是烧了高香了,肯定是感动了菩萨,才让上天降下了这么一桩功德。

黄伯玉想了想,还是决定先去和秦琼商量一下,毕竟现在是敏感时期,弄不好就会卷入秦王和太子之争里。甚至一只蝴蝶的翅膀,也可以煽动天下的大势。

于是他便跟着秦怀玉出了门,直奔翼国公府。

秦琼看到黄伯玉跟着秦怀玉来了,心里也是十分的开心。今天下午,黄伯玉走后,他们父子俩认真的聊了一阵。秦怀玉仔细的讲述了他在青冥世界的经历,关于那个世界里边老百姓的生活,更是听得秦琼感慨不已。

秦琼虽然谈不上出身寒门,毕竟他的父亲爷爷也都是武将出身,但是到他小时候却没落了。打记忆起,父亲早已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秦琼跟着母亲在山东济南府斑鸠店贫苦过日。

从那时候,秦琼就深刻的体会到了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他深深的知道,老百姓对于一个好日子的渴望,是有多么的强烈,也更加理解寒门子弟要出人头地,是多么的不容易。

所以当他听说还有一个世界,那里边的老百姓的日子居然过得比大唐的贵族还好,他是多么的渴望,大唐的百姓也能过上那么好的生活,那么大唐也就成了一个青冥世界。

尤其是听说那个世界里边的每一个孩子从小都能够读书,一直读到20多岁,听得秦琼是热泪盈眶。寒门子弟的孩子不读书,居然会受到国法的惩罚,这是多好的事啊。

但是,在大唐想要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读书,首先你得要有书可读啊,没有书你读什么?但是,书是那么容易的吗?所有的书都是掌控在世家的手里。寒门子弟,想要读书不要说没有书可供你抄,即便是有,那也得有纸张啊。即使有了纸张,那么多的书,什么时候能够抄完?

更何况世家把持着书籍,他根本不会把书借给寒门子弟去抄。国家虽然也有一些书,但是就没有人专门去抄书,这样抄出来的书,成本也高,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起的。

他听说有了一种新的印刷术可以解决大规模的印刷书籍的问题,他知道,这也许是对寒门子弟的一个福音,因为大唐朝廷里边,肯定是储存着大量的书籍的,毕竟现在的皇室,也就是一个世家。

秦琼自己也喜欢读书,他自己也收集了几百本书。秦琼小的时候,没有书可以读,所以他后来参与军事行动,每攻下一地,首先想到的就是搜集书籍。这样一二十年下来,也搜集到了好几百本书,门类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他有时候也想把这些书抄一遍,供给老百姓的孩子。但是,这些年他一直忙于打仗,根本就没有时间抄书,再说几百本书,什么时候才能够抄一遍呢?而秦怀玉整天想着吃喝玩乐,走马遛狗,根本就静不下心来抄这些书籍。

现在好了,有了活字印刷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按耐不住,自己心里边的兴奋,急急匆匆的去找李世民。李世民对于这个问题,自然比秦琼看的更远。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不仅能够改变自己在李渊那里留下的不善于政务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借机把黄君汉绑上自己的战车。

于是,他便告诉秦琼,明天带黄伯玉一起上朝。秦琼听了这个消息,这才让秦怀玉来告诉黄伯玉,他唯恐这家伙旧病复发,又跑到外边去寻欢作乐,从而耽误了明天的大事。

两个人进了秦怀玉家里,对于黄伯玉能够这么晚过来,秦琼也并不觉的意外,因为自从一个月前,黄伯玉分析了需要远离罗成的原因之后,秦琼就开始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了。

于是,黄伯玉先对秦琼表达了感谢之意,然后和秦琼商量了一些上朝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才告别回家。

回到家里,黄福安排下人给黄伯玉准备沐浴,安排黄伯玉早点休息,千万不要耽误了明天的大事。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黄伯玉就被叫醒了。看来这大唐的官也不好当,大半夜的就要起来,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幸亏这个时代没有夜生活,或者说夜生活很贫乏,要不然这人还不得累死啊。

收拾起床,走出门才发现,秦怀玉已经在等着了,原来是秦琼害怕黄伯玉错过了时间,老早的打发秦怀玉过来叫黄伯玉。

黄伯玉想想都感觉有点搞笑,一个现代人,老是在电视里边看古人上朝的场景,如今轮到自己也要这么来一回,而且还是实战演习,要比电影演员演戏的逼真的多了。

两个人来到翼国公府,秦琼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准备好了两匹马,他们都武将出身,那是绝对不能坐轿子的。

说实话,黄伯玉的骑术可是臭的要命,好在这是要去上朝而不是在打仗,长安城里也不允许纵马驱驰,所以他倒也不用担心出糗。

两人除了坊门,一路向东,到了朱雀门,然后就算是开始进入皇城了,秦王他们自然是不会从这边走的。一直走到太极宫。这时候,太极宫前已经聚集了很多人。

上朝前等待的时间,是大臣们最热闹的时候,黄伯玉远远的看见了李靖,看来他来的更早一些,旁边还有一群人正在高声大嗓的喧哗着,而另一边,这是一群文官他们那边的声音要小得多,也自然斯文得多。文臣和武将,在这个时候居然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