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税(2 / 2)

这是资源自由分配的产物,所以藤嫂没有生意,就没有粮食。

陈昊有些无奈,好在家里还有多余的存粮,就拿了五斤粟给藤嫂应急。

藤嫂家里摆放着很多新造的地笼、渔网、背篮等编织品。

部落人以前需要编织品的时候,就会过来用粮食跟藤嫂换,可现在很多人都会造,大家就不舍得花粮食换工具了,工具坏了就自己修,或者有技术的人就自己到外面摘一下芦苇枝自己编,自己编的就是自己的工具,为什么要花粮食买你的呢?

所以,现在藤嫂家里就囤聚了大量的存货,这也是因为粮食足够剩余,令部落的手工业得到发展,手工业产品也出现了相当的剩余。

藤嫂的手艺非常好,她编织的藤篮、背篮都是精美的工具。

可现在却滞销了。

大家宁愿用自己编的粗糙藤篮,也不愿意花粮食买好的,其实主要原因是大家觉得不值。

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降阶,原来五斤粮食才能换一个藤篮,现在改为两斤粮食换一个。

这样大家一看,这么便宜,有很多粮食的人就觉得自己只需花一点粮食就能换到便宜的好货,就会把自己的粮食换出来。

陈昊跟藤嫂,还有两名跟着藤嫂工作的老人,一起将部分的藤制品搬到小广场上。

然后,陈昊就吆喝起来:“过来看哦,促销大减价,原价五斤粮食的藤篮,现在只需两斤粮食就能带回家。”

一阵吆喝过后,果然有很多种田大户拿着粮食过来要换一些精美的藤制品回去,这些精美的藤制品可是更耐用,更好用,自己又造不出这么好的,就买回去,反正也不贵。

卖掉了部分藤制品,竟然得到两百多斤的粮食,真是小看了部落人的购买力,这些粮食足够藤嫂一家和两个老人吃到秋收了。

今次的事件也提醒了陈昊,是时候作出一些调整了。

随着部落的手工业发展起来,手工业产品的价格就得下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所有的商品都是一开始时比较贵重,然后随着技术的普及而慢慢降阶。

藤制品的技术比较低端,被部落人学会后,所以就得降阶。

而制漆、制鞋这些需要一定工业技术的产品就无需降阶。

陈昊又了解过,制作这些技术产品的工人进账了很多粮食,于是他便从他们之中把一部分的粮食收归到自己的旗下作为税收,用于建设部落。

而石器的制造虽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但因为制作石器比较花力气和需要时间。

所以以石叔为首的石器工人并没有出现财政问题,他们的存粮也是中规中矩,陈昊干脆就不收他们的税了。

负责养殖的人员因为畜牧业还没有彻底爆发起来,所以他们的财政跟石叔一样,陈昊也不收税。

“唉,之前部落没有发展起来,只是种田能产生多余的粮食,我就收取农户的粮食、捕鱼人捕的鱼作为税,因为只有这两样物品在当时出现剩余,可现在,部落方方面面都发展起来,之前的制度就有些不合适了,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整改。”

“幸好今日藤嫂提醒了我,不然部落的运作很快就会变混乱。”

“粮食是重要的物品,拥有足够多的粮食,才能更好地管理部落。”

这个时候,陈昊想到了汉字的“税”字。

这字拆解下来,便是代表谷子的禾,代表交换的兑。

娲氏族因为种田技术的提高,而产生足够多的可用于交换的粮食,自己为了更好地协调部落内部的各种人员,而很自然地用粮食作为“媒介”,正好跟这个“税”字一样。

在地笼发明出来后,就出现两个男人争夺一条鱼的时候,部落的私有制就开始萌芽,当时陈昊当时将分配权揽在手中,以征收鱼的方式来开始让大家认到识税,在田地粮食得到丰收后,陈昊又以分配的方式,让大家知道上交粮食的行为也是税。

接下来,陈昊就定制了税制,其实主要是农业税,就是农户应该上交多少粮食。

而其它的像制漆、制鞋、制陶、养殖、捕鱼等的非农产业就收归为部落所有,以雇佣的方式给制作的工人、养殖人员、捕鱼人员发放粮食作为工资,并按劳奖励,由部落自负盈亏。

要将这种税制实行,就得拥有足够的存粮,可陈昊现在又没有足够多余的粮食。

所以他打算等到秋收过后才去慢慢实施税制,并且明确地将非农产业收归为部落(自己)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