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带上两人,开车进山,直奔瓷土矿区,展示开采全过程。
“你们看那边!”
三人下车,来到山坡上,唐明指着不远处的矿口,介绍道:“瓷石矿多呈脉状分布,形成一条狭长矿带,如同厚薄不均的墙体倾斜插入地层深处。”
“宋代以前人们顺着矿体往下和四周挖掘,刨去表层泥土和植物,采用裸露地表风化松散状的矿石,按照制瓷的工艺要求进行必要的粉碎、淘洗加工,才能得到瓷石。”
“瓷石采集后,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然后经过淘洗、沉淀、除渣、稠化去水,最后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俗称白不子,即可出售给作坊使用。”
“此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久远,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就算现在景德镇使用此原始方式制备瓷土原料的仍有不少,在湖田和三宝等地比较集中。一般窑主除隔段时间来清换水碓中的原料和淘洗泥料外,平时水碓棚均无人看管,省时省力。”
“水碓棚?”
鲁善工有些迷惑,唐明带两人下山坡,走到河边,指着一个类似水车的工具道:“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用来拨动碓杆。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
“古代原本下面的石臼里放准备加工的稻谷,利用流水冲击水轮使它转动,拨板臼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现在我们用来打碎瓷石。”
“这种方法最恰当也最经济实用,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节省人力,效果很好。”
“瓷石舂细后,陶工用闸板截挡住水流,使水碓停止运转。然后用铲子将舂细的瓷石铲入淘冼池中搅拌、淘洗。”
“其中颗粒较粗和重量较大,迅速沉到池底,而细粉状的则融入水中,成为混浊浆状,再用木舀桶舀入排沙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沙沟里,较细的则流入沉淀池。”
“待充分沉淀以后,上部清水放回淘洗池,沉淀后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然后舀入泥床,待干涸到一定程度时,将泥置入砖形的木模内,制成瓷石不子,这时候瓷石加工便才算完成。”
三人来到附近,近距离观察,唐明指着泥床道:“原来单一瓷石泥料只能烧至1150左右,为软质瓷,制品变形率较高,胎色也不够白净。”
“在瓷石原料中加入高岭土可烧至1330左右,不仅减少制品的变形率,也让泥料工艺性能更加适宜成型和加工。高岭土是一种疏松的土质原料,较易开采,且无须粉碎,可直接进入淘洗。”
“传统淘洗方法是在山坡上挖好水槽,并在较平缓的地势中开挖三个淘冼池。池底及四壁均用砖或石块砌成,池与池之间以沟槽相连,并设闸板开关。”
“高岭土采集后,利用溪水将其冲下,沙石和粗料杂质沉入槽底,被高度约为槽深一半的闸板挡住,而细土则化成泥浆通过闸板上部流入淘洗池。”
“待各池中的高岭土成为稠泥后取出晾晒至一定程度,再制成规格一致的砖形不子,每块约两公斤,即可进入坯坊配制原料。”
鲁善工看完不由感叹道:“没想到瓷石加工也如此复杂严格,如同大浪淘沙,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