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回霍氏集团掌朝政(1 / 2)

秦汉戮 小辰泽 0 字 9个月前

 刘贺做了二十几天的天子,对于不厌其烦的进谏突然反感起来,他开始意识到皇权的威力,将那些进谏的人抓了起来。

霍光发现苗头不对,当机立断,叫来张安世,田延年,表示废君之事,已经刻不容缓,不能再拖了。

张安世和田延年十分赞成,霍光随即派田延年去丞相府,向丞相杨敞传达此事。

丞相杨敞听得田延年的传话,顿时惊得冷汗淋漓。

“废君,废君…”他不断地擦汗,口中喃喃不已。这可是大汉开国以来,闻所未闻的事啊,如此大逆不道的事,闹不好要诛九族。

田延年希望丞相尽快表态,他要给大将军回话。

杨敞只能唯唯诺诺而已,但是腿脚却一直打着颤,心里却是害怕极了。

田延年见丞相如此,知道这老头是吓傻了,他既然不反对那就是默认,田延年起身告辞。田延年刚走。一直在厢房的丞相夫人就走了出来,她对杨老头说了一番话,又把杨老头惊出一身汗,杨夫人说道:“这是国家大事,大将军已经定了,派人来给你传话,你就应该立刻表态支持,如今你态度模糊,不跟大将军同心,是要让大将军先杀你么?”

杨老头如梦初醒,连拍大腿,想追回田延年,可惜田延年早已出了府门。

田延年将杨老头的态度回报了霍光。

霍光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虽然现在朝廷他说了算,可丞相作为外朝之首,是绕不开的槛,丞相的态度暧昧,此事就有可能发生变故。

霍光一拍桌子,说道,“选个日子,召集三公,九卿,列侯,将军,中二千石以上,大夫,博士前来议事。”

田延年佩服地看着霍光,大将军当作大臣的面抛出废君之说,阴谋成了阳谋,偷偷摸摸成了光明正大,这个办法还可以逼迫大臣们选边站队,如果反对,可以就地看管,拔掉障碍,保障事情进展。

高,实在是高啊!

田延年向霍光一深躬,便出门办事去了。

所有人都来齐了,来的人除了那么几个人气定神闲,其他人都一头雾水,他们是受大将军召集而来,却不知大将军为何不把事情在朝议上提出,非要特别地开一个这样的会,京中大小官员,一个不落。唯独没见那位爱疯玩的天子。

所有人都狐疑,这大将军葫芦里卖得什么药,竟然要撇开皇上来开这么一次会。

霍光进来的时候,所有人都静了下来,他们竖起了耳朵。

霍光也不绕弯子,他直白地说明,当今天子昏乱,他要废君,另选贤能。

大堂了官员们都惊住了,他们张着惊愕的嘴巴看着霍光,思考着他刚才说的话,有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特别小声地问起身边的同僚,问这是不是真的,旁边的人也是一脸的狐疑和惊愕。

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应答。

废君之事,简直是逆天了,亘古闻哪,这可是十恶不赦之罪,哪怕只是把话说出来都可以诛九族了,更别说要真的去做。

霍光见无人回应,心里有些着急,脸色也变得阴沉。

田延年见状,忙站了出来,按着手中的宝剑,说道,“先帝托孤于将军,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敛斩之!”

霍光点点头,答道,“你责备的是。”

田延年剑一抽出,官员们的心里咯噔一下,看着架势,不表态是不行了,还等什么呢,赶紧表态吧,不表态今天就回不去了。

于是,众人纷纷跪倒在霍光的面前,表示支持大将军的动议。

有了众臣的表态,霍光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他现在要做的只是一份废帝的诏书,而有权力发这份诏书的正是他的外孙女,上官皇太后。

外祖父向外孙女要一份诏书,而这个外祖父是外孙女唯一的依靠,诏书只是走个流程,关键是内容,要写的合情合理,要把刘贺的荒唐事一字不落的写出来,让天下人知道他霍光做了件多么正确的事情。

刘贺像做梦般,做了二十七天的梦,终于在跪听尚书令宣读的废帝诏书时,跪痛了,痛醒了。这份废帝诏书一个字都没有冤枉刘贺,他所做的丑事恶事荒唐事全部公之于众。

刘贺匍匐在霍光的脚下,他乞求霍光和大臣们再给他一次机会。

不过,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霍光下令,夺去他身上的玉玺,脱下他身上的龙袍。

“从现在开始,你还是昌邑王。愿王自爱。”

在霍光眼里,刘贺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而已,国家不可以托付给这样的孩子,但是荣华富贵仍然可以还给他。

霍光将昌邑王的佞臣悉数治罪处死,唯独龚遂,王吉等少数几个昌邑故臣以忠谏获劳役刑,免死。

霍光‘打扫’了朝堂,看着又一次空荡荡的龙椅,他又犯了愁,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朝堂上,大臣们再一次为君主的人选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这个时候,光禄大夫丙吉站了出来,他说道,“大将军,我推荐一人。”

“谁?”霍光急问道,昌邑王被废后,他又抓耳挠腮想了几日,硬是想不出一个好人选。

“刘病已。”

病已!病已!

长安有个胡同叫尚冠里,尚冠里宽敞整洁,整个里弄铺着青石灰砖,尚冠里其实很普通,在长安八街十二巷中尚显得有些寒碜。

元平元年(前74年),尚冠里突然就热闹了起来,街坊四邻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不约而同聚到一处宅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