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回不忘初心的张骞(2 / 2)

秦汉戮 小辰泽 0 字 2023-08-19

张骞与甘父没有逃往家乡,而是沿水草西行,因为在匈奴呆了数十年,精通匈奴语言,通晓匈奴习俗,所以路遇盘查,也很快就能混过去。

数日之后,他们两人已经到达匈奴边境,几经周转,到达了他所知的当年大月氏的聚居地,伊犁。

然而,令张骞没想到的是,十年之久,这里早已是物是人非。

当地居民告诉他,此地虽是伊犁,但却不是大月氏,大月氏早在数年前就迁徙到遥远的西南方了,现在这里叫乌孙。

乌孙是匈奴的附属国,与匈奴并无血仇,当年,就是乌孙与匈奴联手,才赶走大月氏。

如此一来,乌孙国不能久待,必须继续寻找大月氏。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张骞南下穿过天山山脉,沿着天山南麓直走,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高原之地。

看到山巅如此葱翠,而且山脚下多是种葱,张骞知晓这就是早有耳闻的“葱岭”(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乃世界屋脊之意。远古称为不周山,汉代以降称葱岭。相传,不周山乃天地支柱,火神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致使支柱断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才有了今天的神州大地。

张骞翻过葱岭,又进入了一个富裕的国家。

此国名叫大宛,属于定居民族,他们有城廓,耕田。大宛盛产葡萄,张骞尝过之后,便再也忘不了它的味道,这可是在大汉未见过的。更为人赞叹的是,大宛产一种马,此马挥汗如血,实属极为罕见的良马。

张骞心想,要是能把汗血宝马引入中原,那定能打造一支铁血骑兵。

张骞以汉廷使节的名义见到了大宛国王,大宛国王早就听说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十分富饶的国家,想通使却难于跋涉,现在见到汉朝来的使者,自然大喜过望。

大宛国王不但热情地款待了张骞,当他得知张骞要去大月氏,便派了向导跟随。

有了大宛向导,一路上平坦多了。

此时的张骞获知,从大宛去大月氏,途中要经过康居国。康居是个小国,它分别向匈奴和月氏称臣。

听到这些,张骞非常兴奋,现在至少可以说明,大月氏还是比较强盛的。

张骞一行经过康居,最终到达了他朝思暮想的国度。

十年了,为了这个使命他等了十年,而今,重任即将完成,他自然感慨万千。

在大月氏,张骞见到了大月氏国王。

作为汉廷的使者,大月氏国王自然不敢怠慢。不过,当张骞说明来意之后,月氏国王却

不置可否,只是表示张骞初来乍到,暂且住下,联兵之事可以从长计议。

要是唤作他人,可能甩手便走,但是张骞没有,他真的在大月氏住了下来。

十年我都等了,还怕继续等下去么?不完成使命,我张骞誓不罢休。

谁都知道,大月氏与匈奴有血海深仇,每一代国王必然时刻铭记于心,正是因为匈奴,他们才背井离乡,千里跋涉,经过千山万水,他们终于来到脚下的这片土地,臣服当地的土著民,才有了今天的富饶强盛。

自从有了这片土地,大月氏与匈奴再无瓜葛。两国有千里之遥,即便要打,如何打?

大月氏国王并非愚蠢之辈,他当然希望有朝一日能复仇,不过,以大月氏目前的情况,刚刚获得原大夏国的土地,贸然去千里之外作战,那是最不划算的。不过,汉廷的使臣也不能得罪,听说这个国家非常之富,奇珍异宝无数。两国交好,必然好处不少。

基于以上想法,大月氏国对张骞好吃好喝伺候。联盟之事,即不说可,也不说不可。

张骞的意志果然十分强大,为了等大月氏的一个允诺,竟然在此滞留了一年有余。

一年之后,张骞游说无数次无果后,最终放弃了。

元朔二年(前127年),他踏上了归途,准备回国复命。

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归去的路途是否会像来时那样艰辛?

终于要回去了,十一年了,乡愁竟然会在这一刻迸上张骞的心头。

十一年来,他也没有如此强烈的情绪,真想下一刻一睁眼就能站在长安的大街上,一听吆喝就知道那是大汉的商履货贩。

张骞离开大月氏时,特意绕道月氏东南方的大夏国,听当地人说,月氏国现在的土地原本属于大夏,月氏人将大夏人打败,并且消除了安息国(古罗马)在大夏的影响力,而大夏原有的部分土著民则迁往东南方。

大夏国恃险而居,虽然兵弱,也能抵御月氏国的攻击,数年之内,两国只能承认即成事实,罢兵言和,大夏国因此得以免于亡国。

张骞进入大夏国,发现这里多有奇物,士农工商,也十分兴盛,这些倒是与大汉颇为相似,将来若能通使,定然不错。

走在大夏国的街市上,几件布匹和竹杖引起了张骞的兴趣,这些布匹有似曾相识,张骞便上前询问,细问之下,布匹竟然是蜀布,而竹子是邛竹杖,想当年,司马相如和唐蒙开拓西南诸郡时,蜀布和邛竹便已风靡天下。

这就奇怪了,大夏国与蜀郡相隔万里,怎会有来自大汉的商品,难道这些年,皇上又派了使臣出使西域?难道大夏国离川蜀很近?不可能啊,依常理,他张骞现在的地方离月氏不远,离大汉却是有万里之遥,而川蜀与汉中毗邻,川蜀离大夏近,那么长安离大夏也不远。

张骞的脑子里顿时出现了一张大大的地图,只是,现在这种地图,貌似出现了一点混乱。

为了有个清晰的认识,张骞向商贩求教布匹的来源,原来在大夏之东有国名为身毒(印度),这些布匹是从身毒国贩运过来的。

张骞心里一个激灵,如此说来,川蜀之地离身毒并不遥远,而由身毒到大夏,必然也不遥远,这样一来,就有了另一条通向西域的途径。

张骞在大夏呆的时间并不长,虽说使命未竟,但他相信,只要他的这颗脑袋能安全回到长安,并且能正常开口说话,那么比任何使命都有意义。

张骞带着堂邑父折道往葱岭而走,数日之后,两人再一次翻越郁郁葱葱的葱岭。

现在的张骞有两个选择,一为沿原路返回,即沿天山南麓,进入匈奴境内,再回陇西。二为沿昆仑山北麓,借道羌地,出祁连山,直奔长安。

张骞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避免再一次为匈奴所掳。这也是丝绸之路的第二条路,又称“南路”。以此类推,南路之山称为南山,而张骞来时的路则称为“北路”,沿途山脉为北山。

南北两路间相隔千里,中间横贯着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以匈奴人的影响难以延伸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