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祭奠英灵(1 / 2)

天命水浒 一剑之刃 0 字 2023-08-19

 人员物资安排妥当之后,晁盖去看望那些受伤的士卒。

小土坡和军寨两次作战,战死一百二十三人,受伤二百九十四人。

轻伤人员较多,已由医师进行了包扎救治。

重伤将死,断胳膊、断腿的残疾人员也有四十多个。

重伤人员仍在抢救。断胳膊、断腿的残疾人员虽然活了下来,但对以后的生活充满悲观,感觉以后没了希望。

晁盖看向这些在战斗中付出牺牲的勇士。郑重的向他们行了一礼。

所有为梁山浴血奋战的勇士,都是英雄,都不应被辜负。

战斗夺取了他们的血肉,作为首领,至少要给予他们生存的钱财。

生活夺走了他们的希望,作为首领,至少要给予他们应得的荣耀。

英雄,永远不应被忘记,永远不应被忽视。

...............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

匆匆两天时间过去。

这两天,梁山击败黄安的消息开始在周边扩散,并随着渔民、服劳役的民夫回归而越传越烈。

梁山义军还拿着大量的钱财去周边村镇买酒、买肉,公平交易,为梁山赢得了美誉。

很多胆大的还主动赶着猪羊过来交易,一些看到商机的小贩也赶来兜售商品。那些领了1000文钱奖赏的梁山士卒正好有了地方消费。

军营外围渐渐热闹了起来。

七月二十二。

军营中鼓声雷动,今日是奖励军功,祭奠英烈的日子。

营寨中间有一新搭建的六尺高台。

台上,晁盖、吴用、林冲、武松、阮氏三雄、陈威、杜千、宋万、朱贵、武大等梁山将领全都从梁山赶来,一字排开。

台下,背巍、豹韬、虎贲、玄武诸军士整齐列阵。

营外,一些农民、商贩、渔民在透过营寨的木栅栏空隙看热闹。

三通鼓毕。

吴用俯身跪拜。高呼:

“官逼民反,民不聊生。肯请天王做梁山之主,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肯请天王做梁山之主,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林冲等众将也单膝跪地高呼。

“肯请天王做梁山之主,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台下背巍、豹韬、虎贲、玄武诸军士整齐跪地高呼。

晁盖先是假装推辞,推辞不过,这才道:“诸位请起,既然民意如此,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为民请命,替天行道了。”

“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在梁山众将和众军的高呼声中,晁盖居中而坐。其他将领分列两旁。

之所以搞这么一出,就是要让晁盖上山过程,变的更加圆润一点。

四天前,晁盖明面上还是大宋良民,官府保正;

两天前,晁盖明面上成了为民请命的义军首领;

现在,他得把暗中的身份和明面的身份合二为一。

从此,他即是为民请命的梁山义军首领!

梁山也从以前的水寇窝窝,变成了义军大本营。

险道神郁保四和那些跟随晁盖的义军觉得这个结果也不错,跟梁山合流,声势更大了。

外面看热闹的百姓也是议论纷纷。

“原来如此,果然不愧是义薄云天的托塔天王,连梁山的水寇都来请他做首领。”

“这样也不错,义军有了根基,不再怕官府围剿。梁山有了义薄云天的好首领,咱们渔民也能放心下水打渔了。”

“就是,就是,现在梁山买我们的东西都真的给钱。可不像以前那些水匪,还收我们的鱼税,捞到一只虾米,也得分他们半个虾头。”

“以前那个首领,什么白衣秀士王伦真是又蠢又无能,被一个衙役头子带着衙役给杀了。再看看晁天王,连指挥三千大军的团练使都抓住了。”

“不是说三万吗?”

......

晁盖坐到主位之后,自然由他来主持大会。

先是,祭祀天地。一番烧香祷告。

然后,便是由晁盖对土坡、军寨两次战斗做了评价和总结,夸奖众将士奋勇杀敌,扬梁山义军士气。

之后,就是宣读上台领赏名单。

此战有一百套铁甲赏赐,所以取立功的前一百名宣读。

晁盖不厌其烦的一一将名字念到。凡是听到名字的士兵,都感觉精神一震,这是一种被认可的荣誉感。

“所有立功人员,已经登记造册,钱财、布匹赏赐,会后领取,现在,请立功人员依次上台,领取铁甲!”

宋朝对甲胄管理非常严格,严禁民间收藏。即便是军中,也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拥有一套铁甲,那是身份的象征。

如今晁盖拿出一百套奖赏众人,不论出身,不论官职,只论这两次战斗的功劳。

首先上台的一波十人,带头的是险道神郁保四,他在土坡之战牢牢守护大旗,寸步不让;在军寨之战中,更是率先破门。当记首功。

与他同行的九人,也都是两次战斗中拼死搏杀的勇猛战士。

“授甲!”

晁盖亲自将铁甲递给他们,勉励道:“勇士配宝甲,英雄配宝马。望你们将来再立新功,我等着给你们授马的时刻!”

“愿为天王效死!”

郁保四在天平军中待了多年,那些军都嘲笑他是只能吃饭的酒囊饭袋。而进入义军,他却是高举义旗的战场英雄,这种感觉让他沉迷,不自觉地跪了下来,高声喊道。

“愿为天王效死!”

其他九人见状也都高举铁甲,单膝跪地,高声喝道。

“勇士请起!”

晁盖并没有阻止他们下跪,这种庄重的场合下跪,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臣服与效忠。

刚成为梁山义军之主的晁盖,需要这种仪式上的效忠来加强士兵们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