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死刑五覆足堪怜,以王为公乃至公(2 / 2)

李世民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希望在制度之外,能能体现出新时代的包容和大度。</p>

人君之量,家国情怀,李世民无愧于历史上一流的帝王。</p>

李世民厘清制定了君臣相处之道,规范政治体制之外,他的治国之术,一切以经世致用为主。</p>

于古代的,于自己的,于他父亲李渊定下的,如果和新的时代不相符合,他就大刀阔斧,让它成为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活色生香的,生机勃发的规则。</p>

新王上位,总会革除旧朝的一些弊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p>

李渊在位时有些规定,确实已经不合时宜了。</p>

最大的弊端在于李渊遍封宗室,不论远亲近属,全部封王。</p>

这当然不是李渊心血来潮,而是当时事势所必然。</p>

李渊的治国理念,就是整个国家认为是一个扩大了无数倍的家,他是家长,要想当好这个家,就要找几个靠得住的帮手。</p>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p>

自太原起兵,环顾天下,谁最可靠,那当然是有血缘关系的李姓宗族最为靠谱。</p>

李渊有严重的家天下倾向。</p>

在打天下的过程之中,对于一些敏感和核心地域的将领,他延用了赐姓的传统,将他们也纳入李氏家族群之内。</p>

他想以这样一种血缘和宗亲的关系,让自己的李氏小家庭和大家族——整个国家,能长治久安。</p>

这当然并没有错,只是李渊分封的王,实在太多太滥太不值钱了。</p>

什么级别的李氏的远亲也给他们封个“王”来当当。</p>

光是李神通一家,除了他本人之外,还封了他十四个儿子中的七个儿子为王,一家八王,有一门王八之誉。</p>

这当然并不是美誉。</p>

而李神符一家,也不甘落后,也是一门八王,光是这二家,就封了十六位王爷。</p>

这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滥封。</p>

因为王爷这个尊称,并不是用来叫着玩的,这个称谓需要相应的待遇,要从本来就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国家草创阶段,去养活他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p>

况且,王爷多了,威权重了,总会整出一些不可预测之事,或是出一二个狂徒。</p>

庐江王李瑗就是个例子。</p>

他本来就没什么才干,却因为是李氏宗亲,坐镇幽州,在天下大定,人心思归时,为了一己之私利,整出了一出叛乱谋反未遂的闹剧。</p>

这种依靠血缘关系分封的政策,和李世民的理念格格不入。</p>

他以军功起家,他的嫡系都是当世有功之臣,他需要按军功去酬勋。</p>

谁有能力,谁就能享受高官厚赏,这显然比仅仅靠血缘的远近去排名,要更靠谱。</p>

但重位肥缺,已被李渊分封的宗室诸王占据了。</p>

要想达到目的,就只能改变游戏规则。</p>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面临这个挑战。</p>

于是,他在朝堂之上,不咸不淡地问群臣说:“遍封宗子,于天下有利乎”</p>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p>

一朝天子一朝臣,号称天下第一揣摩之才的封德彝,虽然是李渊旧臣,但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p>

他立即接口回答说:“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馀非有大功,无为王者。上皇(李渊)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p>

李世民对于这个答案非常满意,他点头同意道:“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p>

于是,李世民以军功大小为准,考以血缘远近,将宗室郡王绝大部分降为县公。</p>

李世民在这一件事情上,并没有一刀切,对于李唐的功臣宗亲,他并没有吝啬爵位和赏赐。</p>

身有军功的几位王爷,比如李唐皇族的远亲李道宗,号称李氏宗亲之中最能打的,凭借军功,由略阳郡公而进封任城王,再进一步成为江夏王。</p>

李孝恭,平定江南的统帅,由虚受王爵,在贞观之中授与实封一千二百户。</p>

实封并非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给了他一千二百户的利益,税收的三分之一和所有的劳役力量,全部归属于地主。</p>

这是让人艳羡的奖励。</p>

有人降,就有人升;有人失去利益,就一定有人能多占利益。</p>

李世民的酬勋政策,拢络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核心功臣们。</p>

李世民的功臣多,但李渊的功臣们更是实在太多了。</p>

这出了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