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自古下策成上策,起事之路异事多(2 / 2)

因而,杨玄感胸有成竹地说:“更言其次。”</p>

李密既不气馁,也不藏私,他心中通亮,缓缓说出下策:“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唐祎告之,先已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p>

杨玄感等的就是这是李密的下策,他心不迭地接口说道:“不然。”</p>

显然,杨玄感自负名门之后,对于此次起兵,他早就计划好自己的大计,也就是杨密说的下策。</p>

杨玄感说出自己的理由,“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p>

杨玄感显然想在东都洛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p>

如果他能顺利拿下洛阳,以洛阳城池之坚,周围洛口,回洛等粮仓储粮之足,加上中原大地,人口殷盛,并不忧虑缺兵少将。</p>

最重要的一点,在跟随杨广出征高丽的将领之中,绝大部分将领的家小,都在东都洛阳,这是一种天然的战略资源。</p>

如果能控制他们,或是得到他们的主动配合,自然可以轻易动摇杨广的根本。</p>

这本身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这个方案的前提,是必须在极短时间攻取东都。</p>

杨玄感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也过于低估了东都留守将领得厉害,东都的守军将领,现在是樊子盖。</p>

并且,杨玄感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放走了唐祎。</p>

唐祎早就将杨玄感起兵一事,快马加鞭,告知了东都洛阳。</p>

这其实也可以证明隋室皇运未绝,唐祎本身是杨玄感任命的怀州刺史,但他显然不看好杨玄感的前途,。</p>

这并不是一个个例,因为杨玄感并没有自己忠实地造反的班底。</p>

他在初期起兵之际,并无多少忠实的追随者,同在黎阳督运粮草的游元,就坚决拒绝跟随杨玄感起兵。</p>

杨玄感过于相信自己的影响力,也过于相信臣民对杨广倒行逆施的离心力,他对游元说道:“独夫肆虐,陷身绝域,此天亡之时也。我今亲帅义兵以诛无道,卿意如何?”</p>

游元严辞拒绝道:“仆有死而已,不敢闻命。”</p>

游元是真正的直臣忠臣,绝不畏死,在杨玄感数次以性命相威胁时,依然毫不妥协。</p>

造反之际,当然不可能容许如此反对力量的存在,否则军心民气,将无法聚拢。</p>

杨玄感也是杀伐果断之人,他知道游元始终不能为自己所用,便立即将其杀害。</p>

从游元和唐祎这二人的选择就可以知道,虽然隋朝已经摇摇欲坠,但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p>

杨玄感的造反之路,凶险异常。</p>

实际上,杨玄感这支反叛力量,虽然不再是奇兵,但却成就了非常多奇异之事,这也是杨玄感敢于造反的真实依仗。</p>

可以说,杨玄感进军东都洛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p>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何况是造反这种灭身诛族之事,更是全家父子兄弟一起上场。</p>

杨玄感依赖的三大领军人物,就是其弟杨积善,杨玄挺,加上自己。</p>

说是三军,其实只是一种对外的虚张声势,每一军不过区区三二千人,并且兵士的装备,过于惨不忍睹,每人只是拿着单刀柳楯,没有弓矢甲胄。</p>

这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p>

他们碰上了隋朝留守的精锐。</p>

战斗过程非常吊诡,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战斗,更没什么战斗过程。</p>

隋朝的精锐部队,不约而同,不战自溃,成了运输大队长,专门负责给他们提供铠仗等装备。</p>

这并不是隋朝的正规军真的没有战斗力,更大的可能是,他们采取了消极的抵抗方式,默认甚至支持杨玄感的反叛。</p>

更搞笑的是,隋将裴弘策率领八千精锐,对战杨玄挺三千新兵,最后仅余十几骑驰入宫城,其余的兵将,全部成为杨玄挺的部属。</p>

这与其说是战斗,更不如说是双方非常默契进行了一场表演,似乎可以说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支持。</p>

裴弘策在经过表面的象征性的接触后,给杨玄感送兵送将送军资器械。</p>

战斗过程非常富有戏剧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