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绝妙的反击(2 / 2)

也就是说,新人作家华十一出道的第一部小说,尚未完结,就至少赚到了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赚到的金钱:六百三十万元。</p>

在这个年代,明报开出的这份天价长篇稿酬,可谓石破天惊,一石激起千重浪。</p>

因为,作为享誉海外华人圈子的著名作家,此时的香江稿酬第一人倪框,目前他的稿酬也才是三百五十元。</p>

而这个新晋作家华十一,出道第一部小说居然拿到了十倍于倪框的稿酬,可想而知,这个消息有多么的震撼。</p>

于是,各种各样的传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开始向外界蔓延。</p>

短短一天时间,天价稿酬的新闻就引爆了整个东南亚的华人圈子。</p>

而当第二天,太阳落下的时候,消息就蔓延遍全世界华人圈子。</p>

这个状况,正如后世某句经典广告词所形容:一传十,十传百,依家,全世界都知喇!</p>

又或是后世网络上的一个特定描述句:火出圈了。</p>

另外,据小道消息。</p>

香江著名作家倪框,在发现《明报》给新人作家华十一,开出十倍于他的长篇稿酬,他家中另一套刚买来的陶瓷茶杯,上岗第一天就遭遇了毒手。</p>

……</p>

时间倒回到林嘉竣、金镛、沈保新三人碰面的那一天。</p>

沈保新接过纸张一看,脸上立即浮起古怪的神色,反问道:“一字不改?”</p>

“对,一字不改!”</p>

“林先生,你这样做的话,是否有些不合适?毕竟,倪框也算是你的前辈。”</p>

“我与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林嘉竣淡淡回道。</p>

听了林嘉竣的回答,一旁闭目休憩的金镛忽地把眼睛睁开,伸手拿过沈保新手中的纸页。</p>

看了上面的内容后,金镛劝道:“林先生,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p>

金镛知道,若明报真按林嘉竣所说的话去做,林嘉竣必然会把倪框得罪狠了。</p>

出于爱护后辈的心态,金镛遂劝一句。</p>

至于倪框是否会迁怒明报,金镛心中已有了肯定的答案。</p>

“就按我说的安排,我这才只是第一步。”林嘉竣语气肯定的确认下来。</p>

然后,他下一句话传来:“查先生,沈先生,你们想不想明报日销量突破40万份?”</p>

“什么?”查沈两人同时失色。</p>

两人历经风霜多年的养气功夫,这一刻,瞬间被林嘉竣这句话打破,罕见失态:</p>

“这如何能够?”</p>

“莫非林先生是在说笑?”</p>

须知原先时间线上,《明报》在1989年才达到日销量18万份,查沈两人对自己所办的报纸有着清醒的认知。</p>

他们无论如何也很难想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明报》日销量冲破40万份。</p>

当然,如果真的达成这个目标,其中利益之大,足以让绝大多数人动心。</p>

相比沈保新,金镛或许更注重《明报》的影响力一些,但是明报若真的能日销40万份,《明报》的影响力必然也将上去两个台阶。</p>

林嘉竣脸上毫无波澜,语气像出门倒一袋垃圾那样轻松:“只要明报能应下我一个条件,我可以担保,明报的日销量在一周之内就能突破40万份。”</p>

“两位,要赌吗?”</p>

最后一句,林嘉竣语气突然加重,脸上也挂上了一道莫名的笑意。</p>

查沈二人对视一眼,金镛忽然福至心灵,当即应下:“好,我们赌了!”</p>

这一声落下,金镛仿佛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毕竟,金镛当年也曾年轻过,他笔下,也曾有过许多豪迈的人物。</p>

林嘉竣反是略感诧异,他本以为需要花费更多的口舌来说服对方。</p>

“那好,这两天请查先生和沈先生按照我的计划行事。”</p>

金镛并不知道,他刚才也许做下了自己这一辈子最明智的决定。</p>

……</p>

明报宣布天价稿酬的第四天。</p>

1986年3月10号,中国香江明报集团旗下的《明报》。</p>

在当天发行后,短短四个小时,日销量正式突破40万份,一举打破全世界华人报纸的日销量纪录。</p>

这一天,是林嘉竣重生来到香江的第二十二天。</p>

他凭着一己之力,打破了世界华人文坛的长篇稿酬纪录。</p>

同时,这一天,十九岁的林嘉竣,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六百万。</p>

最后,也是在这一天,他成功牵手了自己喜欢的女孩。</p>

三月的香江,春光正明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