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玄甲军(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李轨本就已是不得人心,番和城中的将领这时仍跟从他的原因,便是怕李隐攻下河西后,他们这些人也会随之遭殃,断了富贵。

而这时听到李隐派人到城下的喊话后,立即安了心,于是城中的人争相出城投奔李隐,李轨无法制止,短短数日后,四万大军已仅剩万余人。

番和城中,有去年李轨为迎接胡人巫者所说的玉女而建的玉女台,李轨已感自己到了穷途末路,便带着随军而行的宠妃,登上了玉女台,摆酒话别,打算与宠妃自刎在这玉女台上。

但这时,却有大臣劝李轨不如投降大唐,或许会有活路也不一定,毕竟他在称帝以前,可是与李渊以堂兄弟相称过的。

李轨听后,顿时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他寻死的心本就不怎么坚定,现在有了一线生机,立马便再没勇气自杀了,而且他这时还在脑中幻想着,李渊或许还能给他个安乐公的爵位,让他下半生衣食无忧的活着……

武德二年三月十七日,李轨身穿白衣,披发出城,向李隐跪地投降,情形一如去年薛仁杲向李隐投降时的模样。

李隐接受了李轨的投降后,立即让人将他押送长安,听候李渊发落,李轨被人押走前,还问李隐可不可以为他向李渊求个情,李隐完全没做理会。

随后,李隐带兵进入姑臧城,向河西其他郡县传檄,张掖、敦煌、西平等郡的太守皆纷纷向李隐献表投降,手握重兵的曹珍等将领也通通随之归降,河西之地遂全部被李隐平定,这个富饶而极具战略性质的地方,从此被纳入到了大唐的版图之中。

李隐平定河西,过程与灭西秦时相比,没有那么的激烈与胶着,较大规模的仗只打了一场,还是一边倒的大胜,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取得如此战果的原因,一是李轨势力本身的迅速朽化,内部矛盾重重,君臣失合,百姓离心,士气低落,二是李隐出征前便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并都一一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安兴贵兄弟的夺姑臧城,更是给了李轨致命的一击。

一场战争,向来不仅仅是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的互相拼杀,战场以外的因素,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假若李隐此时面对的李轨,是势力初成之时的李轨,那李隐要想攻占河西之地,定是没现在那么的简单了。

河西之事既定,又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李隐也不再于此逗留,立即班师回朝。

李轨投降后,李隐便八百里加急向长安报捷了,当他的大军启程之时,大捷的消息已传遍整个长安城,城中百姓全都为之欢呼沸腾。

年初的时候,李轨派来出使长安的邓晓也向李渊行礼表示祝贺,但李渊却对这行为感到厌恶,向邓晓训斥道:“你身为人家的使臣,得知国家灭亡,不悲戚反而欣喜。向朕献媚,你不能忠于李轨,又怎能够为朕所用?”

于是下令将邓晓赶出长安,并对其做出终身不得任用的决定,邓晓至此至终,也没明白自己是怎么拍马屁拍到马蹄上了的。

李渊的大军还在半路的时候,李轨已被押送到了长安,李渊见也没见李轨一面,立即下令将李轨与他的儿子兄弟等全部推到街口斩首。

李轨死前对李渊破口大骂,说了许多粗鄙之语,之前劝他投降的那位官员,也被他诅骂了一顿,这时的李轨想到,自己当初就该死在玉女台上,还免了舟车劳顿之苦。

随后,李渊即任命在平定河西的战役中,功劳甚大的安兴贵为左翊卫大将军、上柱国、凉国公,赐一万段帛,还任命安兴贵之弟安修仁为右翊卫将军,申国公,至于李隐等其他将领,则等他们返回后再行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