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四章 势在必得(2 / 2)

李估醉醺醺辞了主人,晃晃悠悠出了酒家,跌跌撞撞进了坐轿脸色瞬间拉黑,阴沉起来。

李大人真是豁达大度的人么?

如果让此时的李估比较在苏州府和在京城的不同,那他一定会说不同之处是,在苏州府大部分时间不用演戏,在京城大部分时间都要演戏。

今天真是没有白来,没想到能知晓归德长公主也惦记分票中书的心思,李估暗暗想道。与朱部郎说笑时,他好似清心*欲。淡泊名利、洒脱无谓的样子,其实心里并非如此一一一在天官府时,李估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许尚书层出不穷的试探上面了,对担任分票中书没有深想。一方面受不了步入中枢的诱惑,另一方面缺乏直接拒绝吏部尚书的胆量,所以才应承下来。

退出来后,他深思熟虑一番彻底看透了其中奥妙,便下定决心势在必得。因为这对他的官场生涯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际遇,具有非凡的意义,不容错过。不然吃饱撑着为不会写字发愁?

以李估的出身,这年头能混到六七品已然是相当逆天了。再想进步,唯有的一丝若有若无可能性就是天赋异禀讨得皇帝欢心成为传奉官。

所谓传奉官,便是不经吏部诠选和大臣推荐,由天子发中旨直接授予的官职。

按着近几十年形成的默(www.19mh.com)契,七品以下闲杂官职、以及尚宝司、光禄寺这些内廷闲散官职,也包括两殿中书舍人,天子愿意赏也就赏了。

总有些技艺精湛的专业技术官员和勋戚之后需要特殊照顾,人君必须得有这些权力。

但要到了七品及以上外朝文官和地方官,那就不能中旨擅授了,至于吏部尚书和大学士这两个特殊官职,倒是有可以由天子特简的选项。

正好李大人如今到了七品这牟文官集团的门槛……,

吏员出身的李大人,一不是勋戚之后二没有功名在身三不是太医工匠之流。

假设像无数穿越小说那样被脑残皇帝莫名其妙青睐了,一道圣旨提拔为实职六品,而李大人又欣然接受,这个世界会怎样?

他会被口水奏折淹没,会被贴大字报批判,会被写进笔记流传丑化,会被士大夫们进行种族隔离还有,随时要提防着数不尽的秋后算账可能性。

想当年成化年间,皇帝大搞传奉官搞得有些过火了,弄出四位数的从三品到九品各种传奉官,至今仍被士大夫视为妖风邪气的时代。

话又扯远了,总而言之如今是天下太平时候,不是乱世出英雄的时代,体制的惯性和稳定性超强。李大人虽然是带有光环的穿越者,但也没有本事去彻底颠覆传统。

即使坐监升级,处境又能有什么变化?当今比方,当六品通判和七品推官有什么本质区别?

若想寻找突破点,只有在不囿于传统的地方才能找到。

分票中书,乃是七八十年来未有的新事。虽打着复崇祯朝旧(www.hao8.net)制的名头,但前朝旧(www.hao8.net)典都散佚不可考。

故而想因循守旧(www.hao8.net)也没有可以因循的章法,又因为靠近中枢,所以这个职位不确定性极大,或者说这里面的可能性很多,可塑性很强,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

上面这些特点才是李估彻底想明白后最看重的地方,不去试试看怎么知道是好机遇还是坏机遇?焉知不是突破点?

为抑制权臣高官,国朝很有以小抑大的传统。例如七品左右的六科给事中,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上可封驳诏令,下可监察百僚,都是位卑权重的典型,又焉知分票中书不会走上这个路子?

既然机会出现了,为什么不抓住?哪怕是被许尚书拎出来当前台木偶,那也是应该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不过这个时候,那归德千岁却令人意外的冒出来了要说李估懊悔自掘坟墓,一不小心把林驸马刺激成竞争对手,这纯属搞笑肤浅之语。没有林驸马也有别人,本质上都是归德长公主在插手。就像没有李估也有张估王估,本质上都是许尚书在插手的道理。

相反李大人还得感谢林驸马这个政治小白,随随便便就把这事吐露给底细不明的外人知道了。

当然,如果是其它衙门的位置,李估就不担心了,再强势的公主也不敢和朝廷法定的栓政大员吏部尚书抢。毕竟有个不成文规矩,内廷是皇家的,外朝是文官的,合起来就是朝廷。

但以这个角度论起来,内阁和下属两房在朝廷架构中却属于不内不外、又内又外的范畴,可以称为是外朝和内廷中间的缓冲区。这是国朝体制与前代相比最奇特微妙之处,也是内阁号称宰相,其实最不像宰相的地方。

缓冲区的另一种意思就是角力场……,

想至此,李估对轿夫喝道:“换路!去天官府。”

归德千岁对驸马私语应该是很机密的事,现在不该外传时让他知道了,就是最大的劣势了。怪就怪,你选的这个不争气的驸马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