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小人物创造的奇迹(2 / 2)

阎应元沉着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

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但知道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于是积极铸造守城工具。

阎应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造出了很多新式武器:

1、造了一千张小弩、小箭数万枝,分给守城军士。

2、在箭头上涂上毒药

3、制造火砖、木铳。火砖类似于今天的燃烧弹,木铳类似于手榴弹。

4、制造火球、火箭之类

在阎应元各种新式武器的打击之下,每天除了抬回无数具尸体,再无任何进展。

刘良佐没办法,只能又走回劝降的老路,得到的答案是不从。

攻又攻不进,在阎应元各种新式武器的打击之下,清军的士气全无。要相信,人都是爱惜生命的。刘良佐没办法,只能驻扎在城下,堵死你。

我和你耗,看谁耗得过谁!

于是刘良佐在城下搭设三层牛皮帐。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

阎应元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兵身上,肉烂而死。

清兵手足无措,纷纷逃散。无奈之下,刘良佐命令移营至比较远的地方。

在坚守的同时,阎应元也没有指望这座城市就能一直挡住清军。阎应元还是做出了向四方请求援助的举动。不过由于清军确实兵力比较雄厚,援兵基本上全部在外围被消灭。

值得一提的是,阎应元的手下败将,海盗顾三麻子因为上次的战斗,十分仰慕阎应元的为人,率领了一堆海盗也来救援,不过苦战三日不敌,最后扬帆而去。

江阴已经沦为孤城。

即使这样,刘良佐也不敢再攻城,只敢用火炮攻击北城,城墙被轰开缺口。从开始的得意忘形,到现在的畏首畏尾,短短几天,阎应元就给了刘良佐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

阎应元让石匠砌墙,石匠比较害怕,这时候阎应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以人格魅力感动了石匠,石匠冒死登城修葺,很快又修好了。

当然如果只是到此为止的话,此战也不能成为十大防御战了。

眼看这样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敌人用大炮打得到我们,我们打不到敌人。但阎应元并不慌乱,他决定主动出击。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利用清军劝降之机,派出百余名壮士,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进入清军营帐。结果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晚上再去劫营,又伤敌无数。

在阎应元的折磨之下,刘良佐已经崩溃了,如果不是投降了满清,估计刘良佐早就撤退了。没办法,只能继续把军营后撤。

这任务压在自己头上,不能不完成,刘良佐现在能做的只能说不断的劝降。但显然是没人鸟的。

一个小小的江阴都打不下来,南京的多铎极为震怒。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

一个小县城,一下子吸引了清军20万大军加三个王。博洛认为刘良佐无能至极,于是打了他一顿板子。

老规矩,博洛先劝降,没人听,然后,开打。

事实证明,不是刘良佐无能,而是阎应元太猛。

博洛用比刘良佐更多的人,发动总攻,但江阴仍旧防守严密,一连打了一个月,没有任何进展。

打又打不下,没办法,博洛只能继续劝降。由于江阴这个事情搞得太大,以至于多尔衮也比较关注。

要相信大清的军队也是人,对于真正的硬骨头,他们也不是想打就能打下来的(可惜一路上遇到的硬骨头实在太少了),打又打不下来,只能继续诏安。

于是江阴这座小城,从事招降工作的人从庙里的和尚到阎应元的同僚好友到大明朝的降臣再到满清的重臣,最后终于到了多尔衮,能上的人都上了,但是两个字:不降。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江阴这座孤城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以一个县城对抗一个国家,换做任何一个人,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整整围了70天,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饭米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

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

在满清的屠刀之下,也许因为害怕,也许还抱有一丝幻想,多少地方的普通人引颈就戮。但是在江阴这座小城,你可以说他们无聊也罢,说他们愚昧也罢,能够全城拼死抵抗清军的,这是第一次。

它坚定的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清军不是不可战胜的。八旗兵马绝对不是天下无敌。

气节不是只有读书人才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真正的勇士在民间,永远不要看不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许他平常很卑微,但是一旦他的内心被点燃,他同样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中秋之后的第六天,8月21日,江阴城被攻下。10万江阴人民面对24万清军,利用最原始的武器和自己的智慧,没有马,没有大炮,整整守了81天。让清军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

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阎应元被俘,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第二天被杀。陈明遇战死,冯厚敦,时任江阴训导(教育局长),积极协助守城,城破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后世称为“抗清三公”。抗清三公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他们应该得到他们应得的荣誉。

自然清军屠城两日,百姓或死战,或坦然就义。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屠城两日后,清军出榜安民,江阴仅剩53人。

后记:从此以后,整个江阴地区的人们都采取了对清廷不合作的态度: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给阎典史在江阴修祠,主动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有了改观。<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