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潼关失守的话,根据地就没了。
对此,李自成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必须要想办法击溃清军。
这个时候更坏的消息传来,阿济格率领北路清军,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占领了他的家乡米脂,包围了他在北路重兵布防的榆林。并分兵进攻延安,延安的李过寡不敌众,率领部队突出重围,奔往榆林,协助高一功死守榆林,企图拖住阿济格,不让他的人马前往西安。
如果再拖几天,清军对他形成两面夹攻的形势,那么主力将被全歼。
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李自成以自己最精锐的300骑兵发起了最后的反击,并派兵从侧后包抄清军。希望能够有奇迹发生,尽管他知道在骁勇善战的多铎面前,这种奇迹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但最终的结果是悲壮的,300骑兵,有去无回,包抄的部队也失败了。
正月十二日,大顺潼关守将马世耀率领7000人投降。
李自成则率领主力撤回西安。
清军占领潼关,一切很顺利。
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么说明你不懂战争的残酷性。
李自成的目标是能够击退一路清军,这个时候他发现无论如果都击败不了清军之后,那么就必须另外想办法。否则潼关失守是早晚的事情。
马世耀是投降了,不过是假投降。
李自成的计划是等到清军麻痹了之后,两面夹击,一举消灭清军。
事实证明多铎之所以战功最著,不是偶然的。
他发现事情似乎太顺利了,之前在潼关的战斗,你来我往,打的很激烈,一下子就结束了。
古代和现代不一样,通信比较麻烦,陕西兵荒马乱的,不是说把到邮电局去就能寄信的。所以马世耀如果有什么动静,必须要联络李自成,要联络李自成,必须要派人送信。
多铎这时候派人控制住了所有的出路。马世耀密信被截住,李自成的计划破产,7000七千将士也被全部杀尽。
决定大顺命运的最后一战,潼关之战,结束了。
这个时候,李自成只能放弃了西安,从蓝田走商洛向邓州、襄阳奔去。路上偏偏遇着大雪,老弱妇女在七盘岭向商洛去的大道上冻死病死了很多。
多铎占领西安。高一功、李过得到消息,放弃榆林,从陕西省的西部南下,沿途收集大顺军驻防各地的零散人马,向汉中一带奔去。
占领西安后,大顺这个心腹大患被最终解除,于是多尔衮继续执行既定战略,命令多铎东进南京,征讨弘光政权。同时命阿济格继续追击大顺军。
此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已是军心涣散、纪律松懈、指挥混乱,在清军追击下,在襄阳、九江等地连败十三仗,丧失了全部辖地。
1645年五月,李自成一部兵马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到忠于明王朝的程九伯率领的地方武装袭击,战死,时年40岁,over。
李自成征战十几年,熬过了洪承畴的追剿,左良玉的追杀,曹文诏的包围,熬过了孙传庭的征讨,令无数名将无可奈何。实力由小到大,九死一生,最终死在了一个不知名小人物手里。
不壮烈,却很凄凉。就如同他的大顺政权一样。
潼关之战成了李自成组织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对抗清军的绝唱。
在绝境的情况下,李自成能够不抛弃不放弃,坚持战斗,主动出击,打击清军。李自成没有读过太多书,可能不知道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道理,但是他在绝境中能够坚持。
尽管他有致命的缺点,尽管他失败了,但是相比起南明和满清那群写文章诋毁他的投降派,历史应该给他一个正确的评价。
他的见识是差的,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他采取暴力的方式对抗明朝政府,征战十几年,死伤无数,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没有对错,只有成败。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杀人狂魔和刽子手,相反,他理解老百姓的疾苦,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只不过因为个人能力的问题,在平定天下这场淘汰赛中,被残酷地淘汰。
历史是成王败寇,但我们不能因为他被淘汰就认为他一无是处,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大清最后成功征服了华夏就歌功颂德。
公道自在人心,李自成端的是条好汉!<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