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如果你以为这只是朱由菘的超常发挥,那就错了。
“昏君”弘光竟然很有些才干,虽然朱由菘当了皇帝了。但是朱由菘基本上就是光杆司令,武将在外,基本上不会听他的指挥。人家拥立你已经很给你面子了。
文官马士英和东林党等人又是面和心不和。不过朱由菘还是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根据历史经验,之前反对立朱由菘的史可法等要等着被新天子“做掉”了。然而弘光有没有下黑手呢?五月初五,弘光组阁: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可见小朱没有记恨。另外,只有马士英名字后拖了一条尾巴:仍督凤阳等处军务。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东林党吵出来的成就,要马士英滚!滚出朝堂!也是弘光批准的。可见小朱由菘是想摆脱马士英的钳制。当时马士英是乱世大军阀,南京基本没人控制的了他。弘光基本就是个傀儡,谁都不听他的,但都想利用他控制自己的对手。
弘光无奈,只好搞“民主”开会。开会议论的结果,“马相公弘才大智,堪任督师,史相公安静守一,堪任居守。”如果真是这样,朝政交给史可法,军务交给马士英,是不是十分理想呢?不敢说保住半壁江山,也许会比后来的情况好些。但马士英怎么肯到前线去?他要留在自己能控制的南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可怜的弘光,有心救国,无权经营啊!
于是他只好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拜死人。他去拜明孝陵、拜朱标,朱允的老爸。因为建文皇帝墓不在,拜他爹自然等于拜建文了。这一来可好了,自朱棣靖难起,可曾有他的子孙祭拜建文那一支的?朱由菘拜了,什么深意呢?
第一,以前的皇位争夺老账,我做皇帝的都不在乎了,你们这些君子也不要吵现在的皇位之争。什么潞王、桂王,都可以在你们心中消失了。我也不在乎以前你们立了谁。乖乖为我朱由菘的半壁江山卖命吧!
第二,当年建文皇帝在南京整个中央对付北方的叛乱,居然被人端了南京老巢!今天的南京人力物力比当时如何?你们还要吵,当心做第二个齐泰、第二个方孝孺!还不老老实实办正事!
七月初三,追懿文太子、建文帝、景泰帝谥号。哼哼,又把景泰帝搬出来了。想当年北京保卫战,形势和今天南京差不多。我朱由菘可有于谦那样的人才力挽狂澜?这也是给臣子们敲警钟。
综合来看,在他有限的权力范围内,做的几件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一个字,妙;两个字,很妙;三个字,非常妙!你可以说他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但至少不是个昏君吧?
虽然朱由菘很是用心良苦,但是对这帮官场老油条,他们是没有办法的:南京的地盘本来就是我们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尽管如此,朱由菘的用心,还是让各方势力稍微和谐了一段时间。
皇帝定下来了,这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大家还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很复杂,南明小朝廷。。。。想的很简单。
首要的问题是,南明小朝廷的方向问题。
现在关内呈现了各方割据的局面:
其一,满清政府把李自成赶走了,现在占据了北京。
其二,李自成败退,但是在山西、陕西等地还有根据地和几十万的杂牌军。
其三,张献忠占领了四川。
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都灭了,但是对于南明小朝廷来讲,两面作战是不现实的,当年崇祯有关宁铁骑,一大票大将,打到最后都自杀,更何况现在南明小朝廷的半壁江山。
南明政府对于吴三桂投降清军,已经被封为平西王的消息也不是太了解(所以说打仗打的就是信息啊),还以为吴三桂借兵平寇呢。加上满清人在北京为了收买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搞得南明政府以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因此马士英、史可法和东林党人几乎是唯一一次就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联虏平寇。
搞笑的是,史可法还写信给吴三桂,对吴三桂的眼光大加赞赏。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
为了表示对满清的诚意和感谢,南明小朝廷还派出了使团,并带着加封吴三桂的敕谕,“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和大清进行谈判。
既然是谈判,总要有筹码,很诡异的是,南明完全没有筹码,南明小朝廷希望割地求和,问题是南明的山东北京都不在自己手上了,割的哪门子地,把清政府占领的京师割给清政府?除非多尔衮脑子秀逗了。
唯一的收获是,谈判谈出了个明末文天祥左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