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三人转(2 / 2)

其实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刘娥看到天冷了,于是挂念受灾姓的冬天日怎么过。于是赵祯接了一句嘴,说母后,不如我代你去看看姓的情况。

他现在正值年轻之时,看到石坚从东杀到西,还有那行小契丹皇帝同样也自己亲征,他也想出去。

可立即让刘娥痛斥一顿,说出巡一趟将会花多少钱,现在想省一点都不行,还有大臣会让你出巡。说到大臣,刘娥忽然想到了石坚,或者让他代替一下,到河东河北看一下,还别说,对于那个小青年,老还真不放心。

于是将石坚召进宫来,刘娥将事情一说,石坚就说出这番话来。

当时老也蒙住了。这确实不成体统。

但仔细回味一下,这个主意倒也是好主意,如果真让每一代皇帝隔上一个十年八年,到外面走走,听听老姓的言论,再看到他们吃的穿的,确实让他们感受一下民生。但有一个前提,地方官员不得粉饰平,因此石坚才有这个不得扰民。除叛党外一拳不得惊动姓或者对姓下任何命令之说。

其实这还是治表,如果这种集权制不解决的话,用什么方法也等于零。石坚这种方法也许会使赵氏江山延长。在他的梦想里,现在赵宋正需要稳定。最好来一个四年五年,那时候科将会发展到一定地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随着对科的认识而开放,然后政权的方式和平过渡。即使出现风波,也因为现在的汉人强大,而将其他异族压缩成一个很小的空间,对汉人造成的动荡不大。

石坚也豪不客气地指出,但现在是赵祯与后执政,可换了其他的皇帝,也未必会遵守这种规则去做。到时候的出巡,反而成了浪费国家财政的重要弊病。

于是这人就商议一下,将这些规则列成一斤小祖刮,让后世孙一个个铭记在心,就象遵守祖皇帝的条祖一样。当然这么大事,也不是他们人拍板就能决定的。实际上现在宋朝皇帝某些时候做事也受大臣制肘的。当然,如果遇到昏君收回的话,也比较容易,就象宋徽宗一样,照样把一个花团簇簇的江山几年之间败完了。

现在这件事石坚交给大臣们去争了。我还有其他的事,让你们慢慢吵,反正出巡的事情也不急。

对于军事他没有再过问了,南方的事,十几万精兵,无数悍将,还有他与谋臣的精心策划,各种物资与新式武器,如果这一干人完成不了战略任务。也不用他们回来,石坚直接骑看马跑到南方去,从秋青开始,一个个印符收回,盔甲脱掉。回家种田吧。至于北方,他前世的史料变很少,现在得道的资料同样也不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够给契丹带来多少麻烦就是多少麻烦。而且随着南方的战事结束,就是契丹没有内斗,石坚也未必将他们放在眼里。

至于官员改革,也到此结束。精减了许多人了,陆续地还有官员往坑里跳让他简。现在不能再刻意减下去,否则得不偿失。还有军队。裁减的也打算从厢军开始,可现在各地还有少量叛党在流窜。这事儿也必须等到明年。不能急,慢一点没有关系,得要稳妥。这是石坚从王安石变法中吸收的经验。

但在北方,他开始试验了王安石的水利法,但没有通过条例来实施。只是下达命令,让姓兴修水利与道。打得还是现在姓已经荒废了秋收,那么不能全把他们养着的旗号。现在朝廷反正也是无偿地提供援助。不如让他们做一点小事吧。于是将北方的所有水利从夏末就开始兴修。不露山不露水,将水利带来的好处,让世人看。

其实这种方法也是石坚最赞成的改革方法。连一班老儒都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大事。还有一个就是改良型的将兵法,就是各地驻军,开始大规模作战练,而不是象以前那样练单兵,也练不出特种兵。而且各将领带着士兵主动练。并且石坚请旨,因为现在战事未羊,几年外地的驻军将与兵不得善动。京城的禁军也因为重组,必须要刮练。反正石坚不提改革的事。

先做,做出来给你们看,看到了好处,以后也成了一个惯例,到时候比强行命令,人们骚动来得好。

对于王安石的均输法、市易法,石坚根本不赞成,全变成国营企业了。前世的历史已经证明国营企业是多少落后,而中间只会养会无数的贪官。根本就不会达到目标。青苗法。已经有银行代替,但石坚可不会强行摊派,更多的现在银行比王安石的那种更人道。还不起我连要都不要,权当朝廷做善事用下去的钱。

水利法是好的,兴修水利,可没有那么简单,比如上游的县在治水利。而下游的县不治,那么上游的河水将会变深,对河岸形成危险。因此这需要各州县来协调。但也在注意民力,别要将老姓累趴了,还不能误了生产,还得付钱,这样老姓才不会有怨言。当真指望不识字的老姓想到以后水利会让自己有多少多少好处,得来实际的。

免役法也不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最后只成了国家压榨姓的工具。但税务改革现在不能动,吕夷简与王曾都商议过好些回。这是在摊丁入亩与一条鞭上改良过来。但石坚不动。并且说道最少得到明年春天。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南方大胜,而且南亚的那些地方拍卖,马也在广南修到了大理,或可能大理主动来降,那么朝廷的声名达到了顶峰。而且剧曰也大为好转,这样实行新法,阻力将会更小两人点头,都不会激进的人,同意石坚稳妥的做法。还有任法。石坚也认为这种变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在纸上写策,赵括的人多了海去。其实动不动无所谓。不如将各科分得更细一点,或者对官员加强一些培,来得实际一点。至于王安石那种策论科考,不需要。关健是如何将各个官员的才能识辨出来,放在适合的位置上,才是正理。何必弄这么大风波。其实如同他与赵祯一次谈话中说过,让姓读书,是为了将化普及,不一定非要让他们人人当官。但这话不能向外界公布。保马法,他也一概否定,不要说现在宰朝已经有了宁夏这兹,不愁牧马的地方。就是没有,他也不会同意,将战马放在姓家中饲养,能养得好?一匹战马需要各种饲料搭配,饲养一匹战马的费用要顶上养四个士兵的费用。但这只是养,还是让它们奔。不然只是一堆肥膘,上了战场也没有用。或者就象石家那匹大白一样,还骄傲地摞别的马匹蹄。有时候石坚看它那种样,简直无语。其实王安石这一变法,完全是胡来,或者让他一人开航母去。方田均税法是好的,可也忽略了这些豪门的势力。而且现在宋朝的田地多得是,没有必要将这些豪门逼急了。

其实几个书枢大臣都在关注着明年的壬申新法(历史上明年是壬申年),但都没有敢说,怕引起争议。

现在石坚则在关注着民生与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实从去年下半年的经济受损,那是伪受损,除了灾区的经济外,其他地方的经济底还在。现在各地叛乱平息,恢复得很快。而且因为石坚为了急于筹款,将宋朝内陆的几个大矿拍卖出来,还有灾区的重建,都拉动了经济的强势复苏。

因此再一次出现钱贵物践的情况。但石坚这一次吸收了吕夷简的教。那就是除了部份的款项外。朝廷提供一些流动资金。各大银行放贷行,但自己存多少钱,放多少钱。想赢利,自己拉存款去。这样保证朝廷手里有一笔钱在手,当然也在哗哗地流下去。不过在它没有枯竭之前,将会有一笔新的资金注入。而且过了明年夏初,各地不再需要朝廷援助,那么资金将会一步步地通过税收流回。

王曾有一天问道现在钱少,是不是少印一点交?石坚说道不行,可以印,但必须等到钱贵到一定地步,交流入到市场迅速消化,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个王曾也没有意见,外行,不敢再多说。

还有贷款贫民的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些银行的官员还是没有贷款给贫民,而是做了帐面将钱放给了富商。反正从银行成立以来,掉进去的官员最多。连薛本也感概地说道:“钱这个东西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

石坚说道:“薛大人,说的有理。”

于是石坚再次下令,各贫民贷款时。只要提供四个居住五年以上的邻居作保,然后让里正作证这四个姓是确有此人就可以无件条地贷款,直到将朝廷所拨的专用贷款贷完为止。当然份额很少,每户可以贷五贯以下,遇到特殊情况才可以贷十贯。这样避免了里正权势更大。毕竟里正都是宋朝的上四等姓担任的,也就是富户,与贫民是对立的。然后每月里正将所有贷款名单呈报到州县。

这样户部使清查帐目时,将银行的名单与州县的名单对照,就可以一目了然。而且因为四户担保,避免这些人虚贷或者不在贷款资格内。如果担保人伪保,银行可以用他们的家产将贷款收回。这样环环监督,避免了银行的假帐。

可蛇有蛇,鳖有鳖,到时候这些蚀虫们还会想出新的办法来对抗。这是一场漫长的斗争史,直到金融业完全成熟为止。

石坚还每十天抽空去大一趟,这是蔡齐向刘蛾哭了半天才哀救得来的。石坚同样汗颜,这个老头不把自己累死是不甘心。现在自己已经很忙了,只要一去大,没有一天也别想回来。

还要主持研发,对生疑问做出鞘答,他还在大里做了两个庞大的试验室。有一个试验室建在土山上,在哪里是做危险试验的”必须要专人指导,特别是那个流凤姑娘。现在连石坚的生看到她也流黑汗,真敢玩。

就这样过了两天,大多数大臣提出反对意见,但也有部份大臣也看出了石坚的做法好处,同意石坚的意见。况且皇上都没有反对,于是争执不下。最后没有办法,一起跑到刘娥寝殿询问。

现在老身体差了许多,经常连殿也不上了。

老就靠在床上问了一句:“难道因为弄出许多排场,姓就立即尊重皇室?或者皇上受点委屈。就不尊重皇室了?到现在你们还喜欢这些虚名。石不移说得对,怎样使赵室江山长久,才是你们主要要做的。”

这么快就有了回话了?再想想那天赵祯在殿上的样,明白了,这人早通过底了,从二人转到玩人转,敢情自己这些人还蒙在谷里。

但还有一些大臣不甘心。事实他们也是为赵祯好,不让皇上委屈。

最后刘娥说道:“皇上出巡河东,是哀家的主意。要么你们不让他去,要么就听从石不移的办法。只是去看一些灾民,这些人都可怜了。何必弄出那么大排场?不如不看。”

这些大臣没有办法,那就商量该去还是不该去。最后又找到刘娥。怎么着?去可以,如果按照石坚的办法,花的钱也在朝廷忍受范围内。但万一这个头开过以后,以后皇上开了这个头后,经常出巡,而且如果碰上一个不会节制的皇帝,那就会重蹈扬广的后辄。

刘娥一听笑了,这个也让石坚早料到了,她就说,这个没有事。

如果以后没有大事,皇上出巡十年内不许超过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也不能五年超过一次。同时出巡的日期也不能超过一个月,也就是不管多远多近,一斤小月得回来。不然就是节省,带着那么多禁军,也是若大的开销。还有将石坚的办法细定出来,作为例,以后赵家孙凡为帝者。不得逾越。

这都成了体制了,或者祖制。这回大臣们再次傻眼了。

然后再退,再荐议。

但这时一个好消息,注定了赵祯此行。(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为转载作品,内容章节均由网友上传,与三江阁()无关,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