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拾章 平民与教师(2 / 2)

“乡亲们,一会走过长餐桌时,每个人都可以拿1个馒头和1个窝窝头,路上吃。注意所有人不要抢也不要多拿,要给后面人留着,前面0里去处还有像这样吃饭的地方,所以保证今天晚上,到时候所有人都可以有饭吃。”几名士兵高声道。</p>

许多人迫不及待的向长达二十米的饭桌走去,虽然有人想多抢几个馒头和窝头塞在怀里,但是看到旁边就站着持枪的红党战士,还是暗地里掐灭了自己的贪念。就这样,半是胁迫半是帮助的,上千万人化成几百条人流,经山西大路路,向陕西方向赶去,行进途中,每隔0公里都有炎黄红党设立的补给休息,烧有大锅的热水和香喷喷的大米粥(适当放了盐),保证每个逃难的老百姓都能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汤。据后世统计,当时沿途参与做饭的红党士兵和民兵总数超过15万人,从而最终安全、平稳的保障了上千万人的胜利大迁徙。</p>

孔繁盛,字书华,40多岁,曾是一名炎黄新式学堂的教书先生,学问虽然不是绝奇佳,但也可以得上是谈古今,均有涉及。原来他本在燕京大学教书,后来倭寇全面入侵炎黄,他应该和其他同僚一起迁入炎黄大陆西南地区,但是因为家中尚有重病卧床的老母,因此不得不遗憾的留了下来。一年前也就是194年中旬,虽然其和妻子精心伺候床榻,母亲还是因为病重不治与世长辞。</p>

母亲病故后,因为不满于倭寇推行的奴化炎黄百姓的教育,孔繁盛没有重回学校教书,而是偷偷的将家中房屋钱财变卖一空,准备悄悄前往西南联合大学投奔故友。谁知路途上因为遇人不淑,将其一身钱财骗盗而走,让他和妻子一下子身无分无,不得以只好在河南一家粮店找了一份需要雇员能够识字算数,包吃住的记账工作,总算是没有饿死。不过后来倭寇因为山陕作战失败,使出了绝户计,驱逐大批炎黄百姓赶往山西。孔繁盛和粮店老板自然没有幸免,一起被净身出户,除了一人揣着5斤米,就再也没有其他任何财产了。</p>

“书华,你我们会被送往哪里?”孔繁盛的张氏妻子坐在他的旁边,悄声问道。</p>

“具体地我不清楚,不过我猜应该会是陕西那边吧,我记得炎黄红党的根据地就应该在陕西!”身穿旧衣,戴着眼镜,围着一条围脖,稍显书生气的孔繁盛拍了拍自己的妻子,安慰地道。</p>

“那里和你一直的西南联合大学距离远吗?”听到一个新的地名,张氏不禁充满希冀的问道。</p>

“远吗?相隔很远啊!”孔繁盛听到妻子的问话,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道:“一个在西北,一个在西南,相隔上千里地,能不远吗?”</p>

“那我们怎么办,还有机会到西南吗?”听到自己梦中的安乐窝远在千里之外,张氏面带愁容的问道。</p>

“别担心,我看红党单独把工人、工匠和老师筛出来,应该是有所安排,咱们暂观其变!”</p>

二十分钟后,他们边走边领完馒头和窝头,来到了一处型火车站,在红党士兵的监督和维持秩序下,两人登上了一节绿皮车厢(天堂不知道当时的火车轨道能不能跑现代的老绿皮车厢,这里就设定可以直接跑了,大家勿较真)。</p>

“书华,你看,这里的座椅有棉花,坐起来很软和,窗户还是用的透明玻璃,怎么好像比当初我们在北平坐过的火车都要高级?”张氏因为跟着孔繁盛,十来年间多少见过一些世面,但是此时仍然有些惊讶的道。</p>

“恩,确实,有些奇怪,他们一直以条件艰苦而知名!”深知炎黄红党军队就是叫花子军队代名词的孔繁盛,此时看到对方竟然将这么好的列车拿来给老百姓坐,不禁让他感到有些惊讶与好奇,让他第一次对于这次未知终的旅途产生了一丝兴趣,到底会去哪里?陕西那里究竟会是什么样呢?</p>

就在孔繁盛低头思索,其他所有人就座,车厢头尾各有一个红党士兵站岗值班的情况下,火车在蒸汽车头的拉动下,缓缓的开动了,“轰隆隆~~~”的开向了未知的远方。</p>

路上并不枯燥,大约每过一个时,火车都会停一下,然后车厢内站岗的战士,就会按照得到指示,一次次地喊道:</p>

“当过工人的请下车!”</p>

“会泥瓦匠的请下车!”</p>

“干过木匠的请下车!”</p>

“……”</p>

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的人提着自己的行李,心情忐忑的下了车,而那些没有被叫到的,更是不安的紧紧抱了抱怀中的包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怎样的未来。</p>

最后,许多人都下车了,车厢里剩下的人已经不多了,孔繁盛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们看起来都像是教育工作者。等到下午五,随着一声巨大的蒸汽排放声,整列火车缓缓的停下,在站岗士兵的示意下,剩余的乘客慢慢走下了车厢,双脚挨地的孔繁盛抬头望去,只见灰色车站数米高的候车大厅上,置立着三个红色的大字“延安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