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当下翻开第一道折子,乃是蒲华郡守送来的公文。上面全是蝌蚪状的波斯文字,并应总督府的要求,去掉修辞、吹捧等废话。直接点明主题,篇幅简短。
尽管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汉人,李承绩更喜欢汉字。但是在呼罗珊的地界,汉人实在太少了。因而没有庞大的人口基础,很难将汉文化发扬成主流文化。
即便官面上,汉字也是书面文字之一。但是百姓们,嘴里说的、纸上写的,还是波斯文字。底下的官员们,也都是以波斯语为日常用语。所以李承绩入乡随俗,允许公文仅以波斯语书写,而不用汉文翻译。
这与总督府一直畅行的汉文、波斯文并行的举措,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李承绩也是从提高行政效率方面考虑。
毕竟公文的呈送,讲究的是时效性。若是用波斯文和汉文双重书写,既耽搁时间不说,还极有可能词不达意。
毕竟汉文可不是那么好学的。即便李承绩将汉语拼音和简化汉字两个大杀器也拿了出来,但在没有汉语大环境的呼罗珊,成效依旧不大。
所以让那些连读都难读全的郡守们用汉文写公文,简直是故意给他们找不自在。
便不勉强!只要选择汉文、波斯文、回鹤文的其中一种官方认可的文字作为公文用语,那总督府也是认的。
反正李承绩都看得懂,没有任何影响。阿利·不剌他们可能不太懂汉文,但是现阶段,郡守几乎全是出自波斯语族的。公文上,也就全是波斯语。
更何况,阿利·不剌他们,已经在学习汉话与回鹤语了。他们的脑袋本来就比别人转得快,学这些东西,又对他们融入总督府有利。所以利益相关下,都学得非常用心。
这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
此刻折子上面说,受去年花拉子模内战的影响,境内粮食奇缺。玉龙杰赤、柯提等城,都已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城池之外的草原上,更有大批被夺了牛羊的牧民,活活饿死。
为此,阿母县一带,不断有挨饿的平民百姓前来投奔。如今大多安置在拉黑沙不放牧、种地,共有一千二百多户,近七千人。还有一些是近些日子来的,则暂时安置在阿母县的东边。
正是这个原因,郡守向总督府请求,给予部分物资赈济。
原本总督府的官员们,是不想搭理这些灾民的。但是李承绩本着人是社会生产力的考虑,让各郡接收所有来投的灾民。并且六部各司,也都要予以方便。
毕竟人口是一个国家或是一方势力发展的基础。只要利用得好,收获是无限的。
另外斯哈纳克汗国国主阿里普·跌烈克派遣使者,祝贺呼罗珊总督统一呼罗珊省,并请求与呼罗珊总督府通商。
这是康里部组建的国家,但并不独·立。因为它属于钦察人克普恰克汗国的一部分,有点类似于后世俄罗斯的加盟共和国。在大辽西迁后,又臣服于大辽。讹哒剌城(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市),便是他们的都城。
到了1150年,克普恰克汗国走上下坡路后,康里部便开始和南边的近邻花拉子模交好。现在的花拉子模太后图尔罕可敦,就是康里部的公主。
所以算起来,这阿里普·跌烈克还是摩诃末的表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