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都是从世家大族里搜罗的(2 / 2)

没想到刚进到大殿,就口吐白沫,整个人抽搐起来。

送回军营休息,才算有所好转。

只能让他带兵,在其完全清醒之前,基本算是告别了入朝参政。

“不过也好,清醒着也就36的理政,也省得在朝中竖敌。”

“雷兰一枚,我一枚。”

“巴尼汉一枚,我一枚。”

很快刘恪就将武将们的勋章,给颁发完毕。

自己身上,也挂的满满当当。

但还不够。

不只是在前线冲杀的武将们,一些后勤功劳较大的文臣,也有所收获。

不过即使是萧元常,也只拿了个二等勋章。

“这一枚.”

刘恪拿出了最后一枚,金灿灿的勋章。

比之前的勋章,都要大上一些。

“这是给所有大汉百姓的勋章。”

“高州的大胜,是老百姓们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他当仁不让挂在了自己胸口。

毕竟总不能让老百姓们一个个来领吧?

干脆由皇帝代领了。

“陛下圣明!!”

群臣纷纷相拜。

也不知怎么的,勋章一带,就觉得心底多了几分力量。

特别鼓舞人心。

以至于乐顺这种新入朝的将领,看得满眼羡慕。

就是皇帝身上挂了一大堆的勋章,一举一动之间,都让人看着害怕。

生怕什么时候,龙袍掉落在地,会引发地崩。

不过皇帝还真配得上这么多勋章。

“至于士官们,另有封赏。”

刘恪又做出一批封赏。

将士们求战心切,这是没办法的事,只能一步步来缓缓。

首先用授勋来安抚。

“此外,高州与琼州的边地将士们,即刻展开军屯。”

其次,就是让将士们手上有事儿做。

军营里枯燥,将士们火气大,不做点事,很容易出乱子。

屯田就不错。

一众文武也连声应着。

屯田就是孝文皇帝颁布的政策,现在要修生养息一阵子,自然得致敬先祖。

至于田从哪儿来.

抄了那么多家,朝廷最不缺田了。

群臣已经知道皇帝的心思。

从大军开始,全都参与到生产之中,修生养息。

最快恢复元气,充盈库存,才能继续北伐。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水师怎么办?”

甘文禁捂着胸口的勋章,生怕被人抢去了:

“难道让水师将士们,也下船去地里种田?”

倒也不是不行。

毕竟他手底下的海盗,在不劫掠商队的时候,就是在洛祭岛上种地。

也点了些农业技能。

刘恪笑道:

“这就要说回朕先前所说的,丝绸之路了。”

“丝绸、瓷器,这些在我大汉之中,并不算多昂贵的东西。”

“却能经由丝绸之路,产生数百倍的价值。”

“一匹丝绸,一件瓷器,能换来远超其价格的香料、奇珍。”

萧元常却皱起了眉头,道:

“陛下莫非是想重开丝绸之路?”

“思及孝武皇帝之时,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丝绸之路确实为国库挣了不少金银,缓解了财政压力。”

群臣思考起可能性。

如果真能大赚一笔,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

想要以丝绸之路,进行西域贸易,就得让商队先从长安出发。

可大汉最北只占据了高州,离长安还远着。

沿途都是东胡人治下。

现在东胡八部虽然和大汉,暂且处于一个默契的停战期。

但大汉绝对不能主动对东胡,释放善意。

哪怕借道,也不行。

不然贾无忌也不会费心费力的,要在谋逆之后,才施展封王乱国之计。

大汉不能和东胡人,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就连那普六茹阿摩,其实也没有摆到明面上。

“陛下,此事有些困难。”

这么一通朝议,群臣都看到了丝绸之路的利益。

可这路现在走不通啊!

甚至还容易让将士们,放弃修生养息,更急切的收复故土。

打下长安,才能走丝绸之路!

刘恪一指南方:

“陆上的丝绸之路走不通,为何不能走海上丝绸之路呢?”

“丝绸之路,男不耕,女不织,却能为国家带来财富。”

“究其原因,是因为贸易,买卖。”

“在西域做买卖,是买卖。”

“在南洋做买卖,还是做买卖。”

“西域能挣的,南洋一样能挣。”

这就是刘恪的目的,开海,走海贸,和南洋诸国贸易。

虽说南洋是个什么情况,他也不太清楚。

但地理摆在这里,和交趾一样,就穷不了。

而且他还有个【自由贸易】的天命。

不去南洋找乐子,简直浪费。

如果真能用贸易,控制住南洋诸国的经济命脉,原材料生产地就有了。

再说了,现在大汉的国都在琼州,离南洋极近,决不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要是等以后迁都长安了,对南方的管控力度,未必还有这么强。

“海上?往南走?”

这倒是群臣都没想过的事情。

就算是世家大族,所谓的海贸,也只是借着南海、东海的水路之便利,进行沿海贸易。

海上风浪大,走远海谁都不知道能不能安然回归,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群臣一阵讨论。

萧元常心里有了注意:

“陛下,若是要走南洋,势必要由朝廷组织商队。”

“可商贸都是些低价高卖,囤货居奇,投机倒把之事。”

“民间做些买卖,朝廷收取税赋尚可,可若是由朝廷出面.”

商业是末业。

不像是孝武皇帝之时,即使开设丝绸之路,也只是朝廷税收的一部分来援。

现在的大汉,如果要进行海上丝绸之路,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多加重视,说不定会成为主要税收。

影响总有些不太好,地都没耕明白呢,就做生意?

毕竟自高皇帝之时,就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乘车,不得购买土地。

还必须与奴婢一样,加倍交算赋钱。

到孝武皇帝时,还恢复了秦朝的谪戍制度,将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子孙都列人征发对象。

而现在皇帝这么看中商业,实属有些叛逆了。

薛嘉也是咳嗽两声,谏言道:

“陛下,修生养息还是应以农业为本。”

“走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风浪滔天,能收获几成,是否能如西域丝绸之路一般,还得另说。”

“就算能获一些利,无外乎一些奇珍。”

“乱世之中,粮秣为重,便是千金,也换不得一口米粮啊!”

可能是因为一句话太长了,薛嘉一时间喘不过气,又是连连咳嗽。

弄得身边的大臣,都不由得远离了他好几步。

刘恪一听,也觉得有些道理。

突发奇想,想要走海上丝绸之路,一则是朝廷需要修生养息,要经营。

二则是【自由贸易】的天命,想要加以利用。

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也不知道能不能走成。

群臣各自的意见,确实提出了不足之处。

朝廷大力开展商业,对民间的影响,倒是其次。

毕竟如果真能赚大钱,直接把外国人弄来种地不就行了。

大汉也不是没有种植园经济的土壤。

有野史就曾称,“交趾”一词的来由,就是因为当初让蛮夷们种地,防止逃跑,就先割掉其一根脚趾。

不过海上的风险,确实是有的。

刘恪也不太清楚,以如今的航海水平,能不能顺利展开远洋贸易。

他下意识打开天命栏,搜索了一番。

毕竟自己是开挂的,产生问题,能开挂解决最好。

看着看着,一阵鬼魅涌上心头。

“可以一试.”

刘恪想着,就有几分激动,跃跃欲试道:

“诸卿说的是。”

“朕是有些疏忽了。”

“海上贸易,颇有风险,如果不能应对风险,这海上丝绸之路毫无益处。”

“既然如此,便先看一看,商队是否能抵御风险。”

“正好廉老将军于海上,截获了大量普六茹部商船。”

“就用这些商船,来尝试一番。”

话音刚落。

刘恪就觉得眉心一阵刺疼。

【济世安民】的预知天灾自动开启了。

“暹罗,吕宋?”

刘恪感觉到了两地受灾,具体时间不清楚,但灾害种类都是地震。

“刚刚才说休养生息,现在不好动兵”

“令人修书一封送去示警吧。”

(本章完)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