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眼界有多宽(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发展造船和航运业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琉球基地的建设也让萧明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在整个琉球由于没有任何工业和大范围手工业的基础,所以万事都要杭州基地支援,并且这种支援还是短时期没有回报的。

可是也有好消息传来,日昌隆组织的大队商船船队对日本的贸易却收到了很好的回报,尤其以太平号的铁器最为受欢迎,除此之外,棉布的欢迎程度也不低,还有一项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却是连萧明也没有想到的。

这样商品就是书籍!尤其以儒家学说的书籍最受欢迎,光是《论语》这样的单行本书籍就一次销售了几千册,而《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孟子》、《中庸》等书全是日本商人开列的书单。

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大规模使用印刷术,很多书籍都是专门有人摹抄而成,这些人被称为:“伊人抄”加上历代天皇都崇尚汉学,而且汉字也是整个国家的官方文字,所以大宋印刷精美的各类书籍变成了他们的挚爱了!

能用书本赚银子这可是好事,萧明开始在杭州大量订购这些书,每册都不少于一万五千册,再加上当时比较流行的十三经和各种集注,甚至还有《唐诗辑选》这样的书籍也在订购之列,而书籍全部装船运送日本换取白银!

这一下子就带动了整个杭州等地的印刷业和造纸业的发展,而萧明则控制了几家最大的书局和造纸作坊,为了制造更多的纸张,很多造纸厂都需要向墨家工坊订购蒸汽机,这种连带产业的发展是很多人无法意料的。

依靠造纸和印刷业来换取白银,这基本上就是掠夺了!可是这是萧明自己开拓的商路,也就是技术差距带来的财富,这样让日昌隆的财富积累达到了甚为可怕的程度,而日昌隆元老院对现钱的使用则是在全国大量的兼并土地,这被萧明称为:“购置不动产!”

但土地从名义上来讲那是属于皇帝的,所以萧明对此有更好的处置办法,日昌隆在各地购置的土地上地契上都是使用大宋皇家合股的方法,也就是萧明在有意制造一个谬论,那就是皇帝家买地买的却是自己的土地,左手倒右手,倒是让地皮的价格上升了不少!

良性资产不仅仅是土地,还包括了大量的需山和林地,甚至沿海的渔场,总之凡是潜在升值空间较大的“不动产”全在收购之列,苏彩儿曾说道:“长此以往下去,不用多少年,整个大宋朝岂不都成了日昌隆的吗?”

萧明偷偷的解释道:“依靠朝廷为国家敛聚财富是很难的,倒不如我已日昌隆的名义为整个大宋敛聚财富来的好,到时候这些钱财是全部要用到老百姓身上的!”

苏彩儿奇怪的问道:“如何才能够用到老百姓身上?”

萧明故作神秘的道:“到时候你自然知道!”

萧明的两位夫人都已经怀孕八个月了,马上就要面临着生产,可是萧明却没办法在家里陪着了,原因是高宗赵构终于迫于朝内的压力要求萧明进行一阶段的北伐准备,而萧明不得不再次赶往威海基地。

脱离了杭州的天子脚下,萧明在威海基地似乎才是自己的地盘,他召集自己嫡系的全部人员再次开会,商议是否结束金国在辽东的占据,根据目前形势是否以大宋的整个国力来进行北伐,会议必须要舀出一个总的方略出来才行。

可是这个方略如何才能舀出来哪?就像吴庸所说的,萧明的意志决定了整个辽东系这一帮人的前途和走势,如果萧明需要建立辽东的东丹国,这些人都会全力支持他,可是萧明的心思却并没有放在建立一个小国家上。

假如能在十二世纪的时候能够让中国就走入海洋,那么未来会是怎样?萧明对自己的想法自己都感到激动,西方每一个强国的崛起那个不是跟海洋有关,都是那些率先进入海洋谋求发展的国家。

但中国是一个对土地十分依恋的国家,不管是现在的农业大国宋朝,还是游牧为主的金国他们全都是很在乎土地的得失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进行民族融合和海洋利益相结合起来才行,而要实现这种方法那就必须要结束整个大陆纷争的现状。

可是就现在萧明手下这样的领导班子,要想让他们理解自己的宏伟计划,还需要一个过程,萧明决定先给大家开眼界,他让人找了一个大木板,并且用墨汁刷黑了,然后用白灰块在木板上简单画了一个辽东的地形图。

“这是我们的根本地,也就是辽东……!”萧明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讲解,他对整个中国整个东北部的大概形状、地理、物产、民族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之后,突然又画出了整个朝鲜半岛,然后是日本,并且一路向北画下了大概的北部地区,包括了西部利亚平原地区。

萧干明白萧明是在给大家普及知识,但有些地域他自己也不知道,不免很奇怪萧明是怎么知道的,随着萧明的白灰块延伸,整个亚洲东部的地形已经完全出现,并且山脉河流的大致位置都没有错误。

整个区域内,原来辽国的土地,现在西夏的土地,西域的土地,这些基本上都是萧明的势力地盘,但随后,通过吐蕃羌地的昆仑山脉,唐古拉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萧明又画出了天竺的地形,这是不算完,紧接着他继续往下画,最后完成整个大宋的国土,加上大理国,东南亚等地地地形已经跃然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