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颁奖季(2 / 2)

在和记者打完交道,耐心的走完红地毯后,罗伯特・雷米就像助理问道:“知道地址了吗?”

“在E区的第三放映厅。”助理简洁地回答道。

然后罗伯特・雷米就跟着领路的助理,健步如飞的向前走去。虽然他在表面上对记者说,学院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但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偏好,学院成员和理事长罗伯特・雷米也不例外。

就像后来被称为“格莱美亲闺女”的泰勒・斯威夫特,奥斯卡学院也一样有自己的偏好和喜恶。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好恶标准,就是东西海岸之争!

作为起源于西海岸的奥斯卡学院,一直都以其娱乐大众的平民化审美而自豪。但是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电影圈,则以其与众不同、格调高雅的审美而自傲。这种天然上的对立关系,几乎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洛杉矶和纽约两个电影圈。

这种对立之争的最明显结果,就是7、80年代一大批出身纽约的电影大师,虽然屡创佳作,但是总得不到奥斯卡,这个世界电影的最高殿堂的认可。比如最有名的悲剧帝,马丁・斯科塞斯和伍迪・艾伦就是如此。

马丁・斯科塞斯在80年代接连拍出的两部经典之作,《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不是直接被奥斯卡无视,就是只有提名没有获奖。

至于伍迪・艾伦,与其说是个美国导演,倒不如说他更像个欧洲导演。伍迪・艾伦在非美国的电影圈子,可谓是如雷贯耳的存在,欧洲乃至全球性的电影节上,他一直是座上贵宾。但唯独在奥斯卡,他是一点都不被待见,连个提名都懒得给的那种。

虽然随着90年代之后,东海岸出身的学院成员逐渐增多,东西海岸之争的情况逐渐削减,但是在6000名学员中占得比例还是明显的劣势,想要彻底改变这条Qian规则,还是任重道远。

罗伯特・雷米赶到放映厅的时候,中型电影厅里的观众已经差不多坐满了,当他坐到助理事先占好的位置时,影厅刚好开始熄灯,然后大银幕上就浮现出,一个蕴含彩色的白金狮子头像。

然后在一阵有规律的印刷声中,镜头以一个圆形驱散了黑色的画面,一个男人无聊的站在复印机前……

――――――――――――――――――――

“这三部短片简直太棒了!”一个记者兴奋地对同伴说道,“我简直不能相信,有人能一口气,拍出三部这么高水准的影片。虽然是短片,但是完全不逊色于长片。”

“你最喜欢哪部?”另一个记者问道。

“《黑洞》!当然是《黑洞》,简短、有力,就像前锋的大力射门一样,直穿人心。”第一个记者说道。

“但是即使简短,《黑洞》还是有足够的转折和发展,给人接连不断的意外。”第三个记者扶了扶眼镜冷静的说道。

“不错,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六发子弹的手枪》,那种英国式的黑色幽默,简直太传神了。”第二个记者说道,原来他是出生英国的记者,“要不是知道希德・莱昂,是个彻头彻尾的洛杉矶人,我简直要以为他的童年是在英国度过的了。”

“那你喜欢哪部?”前面两人转头问向第三个戴眼镜的记者。

“我?我还是喜欢《宵禁》。”眼镜男微微笑道:“那种宛如天成的灵气,我已经很久没在新导演身上看到了。而且,我很喜欢那个小女孩的表演,那种表演中的灵气和电影营造出的色彩感简直绝配。”

随着几个记者渐行渐远,他们还在激动的讨论着刚刚看过的电影。

罗伯特・雷米放下搅拌的勺子后,喝了一口黑咖啡,然后看向对面的多伦多电影节主席,“老友,你觉得希德・莱昂的短片如何?”

对面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喝了口红茶后笑道:“你偷听了半天的观众对话,就只想问我这个?”

作为新近蹿起的新人导演希德・莱昂,虽然他年纪轻轻就凭借《鬼影实录》这部新颖的DV恐怖片,席卷全球票房。

虽然媒体吹捧得厉害,那小子先是上了奥普拉的节目,又是上《时代周刊》封面,一时风头无量。但是在电影业内,特别是在导演圈内,对这种摇摇晃晃的DV电影,还是持保留态度。

毕竟胶片电影既要讲究镜头机位,又要涉及剧组统合,怎么看都不是简单的用DV,拍了“电影”的小孩子能玩的转的。

所以希德把自己的短片三部曲,放到多伦多电影节来首次面世,就绝对是吸引眼球的举动。媒体和记者们早就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为数不少的媒体都专门派遣了记者前来。<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