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习俗(2)(2 / 2)

活得真累 君荣生 0 字 2023-02-26

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初十一是打石仗,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对打,哪个村子赢了就代表新年会更好。初十一,家长要把这些对打的孩子赶回家。

此外,有些地区正月十一舞“炮龙”,“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四十米,短的有七节,长的有十二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舞龙者自愿组成,随时可以更换,轮流举舞,舞龙的人被称作“勇士”。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炮龙因承载着众人的梦想,年复一年,代代起舞,终成独特的地方文化。

初十二要点新灯,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初十三为上灯日,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

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

“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初十四:接灶神,民间旧俗接灶神是祭灶的一部分。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各地也有所不同。一些地方的习惯是“送廿三、接十四”。

腊月廿四是灶神(也称灶君、灶王爷)上天向报告人间一年的善恶功过之日。

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会以各种方式祭送灶王爷上天,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正月十四,各家又会迎接灶君回来。送灶神比较隆重,而迎接时略逊于送灶神。迎接灶神还将换上新灶符。

初十五:看花灯,这一天里要看花灯。此外,有些地区农村旧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这一天挂一个灯笼在祖祠里,表示向祖宗报到。<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