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回:风林火山(1 / 2)

名士 墨筱笑 2269 字 2019-09-28

 夜间的时候,祝昊宇捧着一卷书,提着一盏绘着松竹的纱灯便出了房门,往竹风院后院的墨池边上走去。

她手上的灯笼是竹骨制的,漆着深青色的漆,竹骨上镂空雕着精美的松针与菊花纹路,浅浅泛黄的细纱蒙在精致的灯笼骨上,被灯笼里的油灯光一映,显出一种蒙住了古老时光的异样情调,与一些说不出的清灵优雅。

仿佛,这盏灯笼,映在这片檐角之中,就是闯进了历史的沉重里,又生生破出了几分半新不旧的灵动——它在时光的乐章里徘徊,迷蒙又自如得仿佛不愿去寻找归家之路的精灵,那么正将它提在手上的祝昊宇呢?

祝昊宇此刻的心情说不上不好,也不见得很好,总的来说,她就是平静的。虽然未必能自如面对这个时代,但至少,她坦然了。

天下何处不为家,如果她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么她就没有了忧愁的理由。

此刻她提着灯笼走出房门,准备要做的,正是一个勤奋的学子应该做的事情。她想到墨池边上去找个地方坐下读书,而之所以这样做,究其原因,一来是墨池水光能倒映灯光,使她更能看得清书上的字迹一些,二来是跪坐实在太累人,而如果能在夜间找个石块坐来读书,也是件惬意的事情。

当然,祝昊宇走出来,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梁山伯。

自从梁山伯与祝昊宇把话说开来,明确表示自己认为她就是王献之以后,梁山伯看祝昊宇的目光,就一直都显得十分怪异。

很显然,梁山伯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寒门书生,他不能把祝昊宇怎么样,他甚至,无法向其他任何人证明此刻正安坐尼山书院的“祝英台”,不是真的祝英台。他只能一个人兀自苦闷着,犹疑着,然后焦虑着。

祝昊宇当然不会喜欢去承受梁山伯那些包含了无数复杂情绪的目光,所以夜间回到寝房以后,哪怕是要读书,她也宁可自己提个灯笼出门到外面去读。虽然山里的夜晚蚊虫多,但祝昊宇毕竟不是真正的贵族小姐,她出身山区农村,什么样的环境都适应过,在她看来,墨池夜读不是件难受的事情,反倒是种享受。

将灯笼小心挂在一条抽出来的竹枝上,祝昊宇找了块一米来高的平整石头,便轻松地坐了上去。夜风吹来,她坐在石块上,双腿微悬,衣袂飘飞,思路是出奇的清晰,读书的时候记忆力也仿佛比平常更好了几分。

祝昊宇在读《孙子注》。这是曹操为《孙子兵法》做地注疏解析。在这个时代。要读到这样地书是非常难得地。祝昊宇也从手抄后记中看了出来。祝英台为了抄到这本书。实在是费了不少心力。这个手抄既然是祝英台费了大力气地。祝昊宇自然要好好读。当然。读这书不止是为了更加深入祝英台地世界。就祝昊宇本身而言。她也觉得这书非常具有可读性。

至少。读《孙子注》可比读《礼记》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