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回:尼山日明净(1 / 2)

名士 墨筱笑 2959 字 2019-09-28

 折腾半宿,杏儿最终也只是给祝昊宇开了个补气宁神的方子。当然,祝昊宇原本就没病,他只是不适应新生的状况而已,所以硬要杏儿从他身上看出什么大毛病来的话,也是不可能。

倒是祝昊宇领了药,临走的时候,张鸿又讽刺了他一句:“果然是金贵的大少爷,无病无灾的也非要诊病来喝碗宁神汤!”

祝昊宇见识了他的古怪乖张,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提了药,拉了吟心,转身便走。身后只留下杏儿歉意与感激的微笑。

第二天却来得很快,做梦一般,祝昊宇摇身一变,就成为古代学子了。

虽然是重回学生时代,但这毕竟是东晋的学生时代,刚开始走进书院课堂的时候,祝昊宇是别抱有三分期待与好奇的。况且东晋本不该出现书院,如今硬生生地有了书院,那么这个书院是什么样子的呢?

卯时日出,祝昊宇被梁山伯叫了起来,开始晨读。硬着头皮读了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的《尚书》后,辰时到了,祝昊宇又随梁山伯爬山,开始了痛苦的“朝食”。

不过早餐时的祝昊宇还未能预料到,去膳堂时爬山的痛苦其实跟课堂上一跪坐就是一整天的痛苦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

书院的课室正处在尼山中腰,当祝昊宇从“万松书院”的横匾底下跨过时,这才知道,原来前两次从竹风院到膳堂路上的那一重重宫檐大院,正是万松书院的主体。其地位大概就等同于现代大学的教学大楼与文化研究院。

普通课室在西院。

跟着梁山伯,走在陆续进入课堂的东晋学子们中间,祝昊宇恍恍惚惚,心也似乎年轻了起来。万松书院的学子们大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的身体多半也赋予了他们年轻的心。

这其中除了祝昊宇外,就只有一个人有些特别的与众不同。那是一个看起来便带着几分病态的男子,虽然他的面容并不是多么的显老,但祝昊宇的相人经验还是告诉他,那个人最少有四十岁了。

很明显。走在学生中间垂首沉默地那人不会是个老师。那么。他会是谁呢?

然而祝昊宇还是很快就将那人忽略掉了。毕竟他要面对地事情太多。如果是面对与当前生活无紧要关联地人或事。他是没有多余地精力来满足自己地好奇心地。

他还不如去仔细欣赏欣赏眼前地建筑——这是双页地大门。屋墙以木质结构为主。明净地窗口上挂着细条竹帘。阳光温暖生辉。正照在先生坐席之后。“为学不怠”地横匾上。满是勃勃生气与安详充实之意。

祝昊宇与梁山伯同桌。跪坐了下来。

到所有学子都已到齐后。钟鸣三声。学子们再次起立。迎接夫子。

走近课室地是一个头裹布巾。两鬓斑白地小老头儿。他也是宽袖博带。比较有特色地地方是额头。他地额头上横着三道深深地皱纹。像是三道横江。祝昊宇毫不怀疑。如果放枝小毛笔到他地皱纹之间。他绝对可以使毛笔不移不动。稳如山峦。

不过这位夫子对自己形貌的特色倒是很坦然,他所有头发都梳到了一个发髻里面,走路时头微微昂起,气派的同时,额头也全面大方地接受着众人的注目礼。

走到讲台上,清了清嗓子,他开始说话:“各位学子,首先欢迎大家假期归来,回到书院。接下来我宣布一个消息,王博士①因归京省公,事务繁忙,所以将延迟三日回归尼山。在这三日之间,将由我与刘助教②负责众位的课业,希望大家为学不怠,一如既往。好了,坐下,下面开始点名。”

他说着,拿起一卷蓝色封皮的册子,开始点名。

祝昊宇忙打起精神,借这大好机会认识自己的同窗们。

“马文才!”

“到。”前排一个英武俊朗的高大少年站起身,正是昨天下午内院之中扔石提枪的那个少年。

饶是已经知道这人就是马文才,祝昊宇还是再次惊奇了一下。

“王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