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三晋往事(三)(1 / 2)

兄弟 红色猎隼 6173 字 2019-09-28

 事实上当时的局势是日本第五师团从灵邱猛攻平型关、团城口一线,虽然取得突破,但继续处于前方被阻、后方不稳的不利境地。而关东军方面东条英机的部队虽然插入茹越口,占据繁峙城,威胁我平型关前线的侧背,但毕竟兵力有限,对平型关战局也只能起声援的作用。何况晋军方面还有多支闲置在雁门关和恒山两翼,兵力依旧雄厚。

只要作正确的判断处理,仍可清楚的洞悉占领繁峙县城的日军不过是冒险得逞,偶而成就,如果将帅作出以断然的积极行动,调动雁门、恒山两地无所事事的大军,围歼孤军侵入茹越口和繁峙的有限敌人,不仅可以歼灭东条英机所部,打破危局,更可以进而争取平型关前的辉煌全胜。

但是主帅的阎锡山稍临前敌,猝然受阻中途,此刻心怯胆寒,充满失败意识。9月30日深夜在砂河南山麓一个个村里,召集将领会议,让幕僚提出了两个让啼笑皆非的方案:第一个方案调动驻扎代县的马延守和姜玉贞两个旅,协助从五斗山进攻铁角岭的方克猷所部,将日军驱逐于茹越口以外。已过繁峙以东的第三十五军主力的仍以两个旅仍使用于团城口方面,以增强第六十一军的进攻,努力进击,再配合八路军的抄击,歼敌日本第五师团主力军平型关外东河南地区。

第二个方案则是在平型关、团城口一线,继续对板垣师团作顽强抵抗。先以次于繁峙东西的第三十五军为主力,夹击进入繁峙的日军,驱逐日军于茹越口以北;然后带动在恒山的刘茂恩、高桂滋两个军,转向团城口以北,发动更大规模的出击,以消灭第五师团。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个方案,距离繁峙战场最近的晋军第十九军王靖国所部依旧无所事事。因此各军将领提出万一侵入繁峙的敌骑四出窜扰,势将动摇平型关主决战方面的后方,“进出平型关、团城口前,如果不能即时解决战局,再对峙起来,后方对大军的补给被阻,又将如何?”这样的疑问也就无足为奇了。

虽然傅作义主动请战,准备亲去硪口指挥第三十五军夺回繁峙县城,恢复茹越口防御。却因为杨爱源却以其五台人的微妙意识提醒阎锡山说:“热察蒙古人年年朝拜五台山,走熟从繁峙硪口上五台山的大小路径,伪蒙军既占繁峙城,可能再冲击硪口,直窜五台山。”被隔在繁峙以东的阎锡山,一直视其所初辟的从硪口上五台山的土公路,为他当前唯一可以坐车逃生的道路。阎锡山向来不敢骑马,只能勉强骑驴,还得有人前后扶持缓行,加以照料。经杨爱源一提示,认为他想逃走的路,明早可能即为敌骑所截。于是意识一震,击案起立,喊道:“我看如此战局,无法补救了,迟退且陷全灭!星如(杨爱源字)、宜生(傅作义字),就下令全线撤退吧!”

平型关、团城口一线,晋军先后将4个军投入战场,对日军第五师团主力苦战近半月,牺牲兵员上万。更由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迂回日军后方,创造了大军出关围歼敌人的大好形势。最终仅仅为了侧后方雁门山分支战场上,一小部敌人的侵入茹越口,袭占繁峙城,而导致守军全线溃退,本来可以获得的胜利却以失败告终,只能说明阎锡山用兵之昏聩。

阎锡山既决心弃守平型关,且连雁门山全线均予放弃。会议后,即以电话指示代县的王靖国,但是电话已不通,阎锡山更感仓皇不安,急和杨爱源、傅作义、孙楚等人商议,举晋北大军转向五台山、云中山、芦芽山之线移动,集中主力于石岭关(太原北百余里)以北的忻口地区,以保卫太原,照顾其二十多年所积累的家当。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抗战以来“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一一五师仅此一战,威名远扬,中国**和八路军也因此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普遍赞扬。来自国内各地乃至海外的祝捷电报雪片似地飞往南京,飞往延安。连蒋介石看到八路军出师告捷的电报后,也大为惊叹:"我几十万军队久驻华北,尚不能打一次胜仗,为什么刚一上阵的八路军就能首战告捷?"随后,他连续两次给朱德和彭德怀发电祝贺。

平型关大捷前,不要说******军,连山西老乡也看不起“土八路”。日军在中国如入无人之境,突然被狠狠地“当头一棒”,日本国内也晕了头。平型关击毙的日军军官最高是个营级,可第二天的国民政府的报纸竟登出板垣征四郎的“死讯”。

为何而战?永远是战争中最永恒的一个问题,它直接关系人心的向背和军队的士气。如果说在第一次国内战争之中,中国**的信仰和主张还不能为当时的国人所普遍认同的话,那么北上抗日和平型关大捷却无疑将这样一个政党和这样一支军队推到了全国人民的面前。人民的选择永远都基于最为淳朴的理由,在国难当头之时,谁能抵御外侮,谁自然便是人心所向。

日任******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部长的桂系将领黄绍竑当时从太和岭口辞别阎锡山后,乘火车回南京,刚到达石家庄,就传来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他亲眼目睹,当时石家庄的人民群众,以无比兴奋的情绪庆祝这个胜利,竟然在那种时候放起鞭炮来,几乎把敌机的空袭都忘记了。可见当时的中国实在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当然此时黄绍竑还不知道,仅仅几天之后,蒋介石就任命他为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指挥娘子关之战,和忻口之战一起成为保卫太原的两翼。

忻口镇位于忻定盆地的北缘,距离忻县县城25公里,是五台山(太行山支脉)、云中山(吕梁山支脉)峡谷中一个隘口,恰如忻定盆地的葫芦口。由雁北进入太原,这里是惟一的交通要道。隘口东侧滹沱河傍五台山脚灵山主峰东流而去,展开了忻定盆地的宽大地域,忻口镇迤北(2.5公里)是界河铺,紧贴在滹沱河左岸。隘口西侧是云中山。云中河从云中山脚流经大、小白水村,与滹沱河,双流合抱,东流而去。高山、大河夹着10公里川道,横穿而过的云中河犹如门闩锁住了忻定盆地的葫芦口。

忻口地势之险要,更由于这高山、大河夹峙之间,凸起一道东西宽3至4公里、南北长16公里的山岭,名为金山,也称银山或忻口诸山;俗称孤山40里,大约指它的周边而言。它北衔云中河,西傍云中山,东频滹沱河。这道拔地而起的孤山,把忻定盆地入口处的10公里正面,分割为两个管状孔道:右孔道为忻口诸山与五台山脚灵山主峰之间约一公里夹缝,铁路、公路同滹沱河集于一束,像透过针眼的线头,从这个夹缝中--忻口的"口"上穿行而过,由此不但构成了出入晋中的交通孔道,也被军事地理上称之为战略咽喉。左孔道则为忻口诸山与云中山之间较为宽阔而狭长的地域,车辆不通。

忻口是右孔道上的一个小镇,南怀化是左孔道上的一个小村,彼此依傍于忻口诸山的左右,恰像两只鸟瞰忻口的眼睛,左右孔道地区的所有动静,均难避开它们的监视。忻口诸山高度不大,坡度较小,视野开阔。从整个忻口地区由外延到内廓两个方面的地理形势观察,不论防御或进攻,其战略地位均极重要。从防御作战说,它是纵深阵地,战略上处于守势的军队退至忻口,便强化自身的防御地位;从进攻作战说,它是攻击部队的后方基地,战略上处于攻势的军队,兵发忻口,则加强了进攻的态势。

宁武、雁门、平型三关虽险,但是峰壑相间,不易联系,忻口正在三关之后适中之地,形同扇面,连成一气。因此三关像指,忻口似掌,进则如掌运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坐镇忻口,既可指挥三关,又可补给三关,还能调节三关之间的有余和不足。因此早在2000多年前,忻口就被确认为军事要冲。根据《魏土地记》的记载:汉高祖刘邦出平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因此名为忻口。是太原北部的屏障。守住了忻口就能守住太原,守住了太原就可定山西而保华北。

而日军在雁北和平型关两线所取得的突破和战绩,诱使日本军部将战略重心从华北平原转向山西腹地。10月1日,日本政府发布《处理中国事变纲要》,提出“结束战争方略和10月攻势”。当日,日军中央统帅部命令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团和察哈尔派遣兵团进攻太原。并命令关东军以一部兵力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参加进攻太原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