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江苏省最北端的黄海之滨,有一座东与韩、朝、日三国隔海相望的优良海港。这里山岛环抱,港阔水深,它所面朝的海湾,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灌河口,呈新月型,是典型的港湾型海域,古游水、古沭水等众多河流由此入海,形成众多天然港湾。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它广为人所熟知的名称是连云港,而我们的故事却要从它那个已经隐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名字—海州开始。
1948年11月1日的海州,夜晚气温已经降到了5度以下,顶着呼号的北风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行驶在一片风声鹤唳的******第9绥靖区的防区之内。望着窗外一片凋敝和萧条的气氛,刚刚从上海赶回来的第9绥靖区司令部第三处(作战处)第一科科长叶永茂上校心情焦虑的奔向着前方那等待着自己的未知。
很多中国人了解“绥靖”一词大多缘自于二战时期那随着那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和“静坐战争”而更为流传的“绥靖政策”。那些英、法等国对纳粹德国姑息妥协,用牺牲他国领土主权去满足侵略者的**,以求得自己一时安全的政策。使的“绥靖”这一本属褒义的中文单词被赋予了纯粹贬义的含义。
事实上“绥”字的本意是安抚、平定;“靖“字则有安定、平息的意思。因此“绥靖”的原意是就是安抚,使其平静、安定的意思。而中国历朝历代则更多以“绥靖”地方之名平息各地的叛乱和农民起义。而自国民政府1930年开始“围剿”红军以来便各省绥靖公署就下设绥靖区,不过当时候只是分区清剿的界限而已。并没有成为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
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调理军政关系,国民政府曾采取过前线重要战区长官兼任省主席的做法。例如第六战区长官陈诚兼湖北省主席、第九战区长官薛岳兼湖南省主席、第十二战区长官傅作义兼绥远省主席、第三战区副长官韩德勤兼江苏省主席、冀察战区长官鹿钟麟兼河北省主席等等。
但是随着1945年抗战胜利,******政府重开内战。面对全国各地鼎沸的局势,国民政府又在收复区先后设立了19个绥靖区。虽然表面上绥靖区的划分不过类似于抗日战争时期军政一体做法的延续,但是战区时代起码国民军队还尊重省的原有权能和辖区。但是绥靖区则在辖区内基本上瓜分光了省政府的人财物权,区内设司令部及行政公署,其长官由军人担任,称司令官兼行政长。军事方面,绥靖区有正规军可供指挥,还有权建立和使用保安部队;政治方面,绥靖区可以任免地方县长、专员,可以在区内直接征收军粮、截留财赋,还设政务委员会处理地权问题、健全经济组织。因此绥靖区事实上已经成为军政一体的地方诸侯,俨然是一幅国中之国的模样。
虽然也有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兼山东省主席、第一绥靖区司令丁治磐兼江苏省主席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绥靖区本身就已经形成一种地方行政区划。而叶永茂所在的第9绥靖区更是国民政府最早在“匪情严重”的山东所建立的5个绥靖区之一。
除了王耀武亲自挂帅的驻守济南,初辖山东全省,1947年秋改辖黄河以南,运河以东,泰安以北24个县市的第二绥靖区之外,山东全省范围内一度还有驻菏泽的第四绥靖区、驻兖州的第十绥靖区和驻青岛的第十一绥靖区。而1948年1月组建第9绥靖区。最初由黄埔军校一期宿将、整编二十军军长李良荣中将为司令,兼领苏北、鲁南地区二十余县的行政权和当地驻军的指挥权,辖八十三军和四十四军驻守临沂、海州一线。
对于第9绥靖区的这位前任总长,叶永茂虽然没有与之共过事,但却深有了解。李良荣是福建同安人,幼年家境清贫,曾一度辍学谋生。1924年十六岁时,由于伴护一批投考黄埔军校的闽南青年到广州,受到“闽南靖**”负责人许卓然赏识,才介绍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
毕业之后更被分配隶属蒋介石的教导二团任排长。次年春夏间,在蒋的直接指挥下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盘踞广东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任便衣侦察队副队长。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时,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上尉参谋、连长。由于第一师前后任师长王柏龄和王俊都是李良荣在黄埔军校时的老师,第二团团长胡宗南更是黄埔一期同学。因此1927年春,年仅十九年的李良荣被升调为一师二团少校团副,可以说是起点颇高。
但是当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利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这支嫡系部队发动政变,实行清党大屠杀之时。李良荣竟以“国共合作乃有北伐的胜利,如今国共相争,北洋军阀就会卷土重来,所以不想干了”愤而离开部队。这样的举措自然不会不被打入另册。
离开军队的李良荣在1927年冬进入上海劳动大学当了一名半工半读的学生,两年中他专修了政治、经济和英语。1929年,才在原驻闽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师改编为陆军第49师师长张贞的力邀之下出任该师少校参谋、军士教导队队长,帮助张训练军士,整顿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