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高力士其实是个忠臣(2 / 2)

后唐 打大怪兽 3836 字 2019-09-28

高力士颇有度量、文武双全、时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权,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而是虽身为宦官,却能在关键时刻对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帮助和情感上的倾心关怀。高力士虽为阉人,却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决断性格,“善于骑射,一而中,三军心服”,确实颇有大将之风。

柴瑞记得史书上说过高力士“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这种为人处事作风,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也是由他的品行所决定的。他在不少事情上并不附会权臣奸相。甚至有的事还很有见地,唐玄宗早年不少错误的决定,高力士不少能够及时的提醒。可以说,为李唐的盛世,也出了不少力。

最难得的就是“士大夫亦不疾恶”。要知道那些士大夫从心里就瞧不起阉人,认为他们是不完整的男人,低人一等。尤其是对皇帝宠信的阉人,更是嗤之以鼻。就连张九龄,李邕等大唐名相都对高力士礼遇有加,可见高力士却有过人之处。而不似那些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宦官。在史书中,不少记载了一些名臣对高力士的评价,正面的不少。至少不是那种骄横跋扈的宦官。

后世对高力士的印象多半很差,大多是源于后世李浚《松窗杂录》等一些文录。不过事实是怎么样?大多无人知晓。不过李白子侄范传,和族叔李阳冰都未提及李白不能入朝当官是因为高力士的缘故。说什么李白让高力士脱鞋之类的。而李白族叔李阳冰记载了李白当时的情况。李白被排挤出去,完全是因为翰林院,“以张垍谗逐。”罪魁祸,自然就是张垍。张垍乃丞相张说之子,唐玄宗之婿,乃当朝驸马,位高权重。

也正是由于李俊等人的什么《松窗杂录》一些书籍,导致了高力士形象的恶化。要知道那些人起码都晚了上百年。后人很多文人都对此表示怀疑。虽然高力士对于大唐盛极而衰富有一定责任。但高力士绝对不是民间传说的那种跳梁小丑般的宦官。

虽然高力士比不上蔡伦、郑和。但是历史上的宦官能比的上高力士的真没几个人。可以说高力士是一个有着复杂出身、凄苦经历,具备远见卓识和清醒头脑的将军,同时又是一个深受李隆基宠信的宦官。更是一个忠臣,可以说,历史上的高力士大起大落,但是最后还是完成了一个忠臣可以做的一切。

而且大唐的衰败是制度的必然和李隆基的昏聩导致的。而且高力士曾多次劝解过唐玄宗。

玄宗逐渐沉迷声色,十几年来无意朝政,宰相李林甫探知其意,遂与牛仙客谋划,增加京畿近道粟赋,又采用和籴之法,以充实关中。不几年,京畿蓄积殷富,这更助长了玄宗退隐想法。一天,玄宗于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无人,便悄悄地对高力士说:“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高止黄屋,吐故纳新,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高力土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极口规谏玄宗:“林甫用变造之谋,仙客建和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长行。恐变正仓尽即义仓尽,正义俱尽,国无旬月之蓄,人怀饥馑之忧,和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门,天下之人尽无私蓄。弃本逐末,其远乎哉?”他还进一步指出:“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伏惟陛下图之。”

天宝十三载(754)六月,剑南留后李宓进攻南诏,丧师二十多万,杨国忠隐匿不报,玄宗被蒙在鼓里。一天,玄宗却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忖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立即提醒他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高力士对时局的看法给昏头昏脑的玄宗敲了一下警钟,引起了警觉,当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高力士的谔谔之言并未能使玄宗改过,依然宠信宰相和边将。这年秋天,大雨连下六十多天,玄宗以为是上天对他的谴告,私下对高力士说:“自天宝十年之后,朕数有疑,果致天灾,以殃万姓,虽韦(见素)、陈(希烈)改辙,杨(国忠)、李(林甫)殊途,终未通朕怀。卿总无言,何以为意?”力士即回奏说:“开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职,不敢失坠;边将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省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轮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再次批评了玄宗不理朝政,宠信奸相的错误做法。

多次抨击李隆基荒废朝政,信任奸相。也多次提醒李隆基收回边疆之权,也多次提醒过李隆基要提防安禄山

可以说,高力士也算是尽忠直言。要知道这些话,足矣让一个皇帝反感,宠信程度也会大不如前。但是高力士还是直言不讳。而且这是在无人敢言的情况下,高力士大胆的批评李隆基。

在早起,李隆基对高力士的建议还是非常的采纳。可是后来听的多了,李隆基慢慢的也就不采纳了。甚至是厌烦。要是其他人这样惹李隆基不高兴,早就死了很多次。魏征能够以死相谏,被颂为一代名臣。可是高力士又何尝不是貌死相谏?

这一次,柴瑞因为反物质爆炸而来到这个世界。不知道高力士的命运是否会被改写?是否还会是那个嫉贤妒能排挤李白的高力士?是否还是那个猥琐阴险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