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花女大会(1 / 2)

苍穹笑 李笑天 6257 字 2019-09-27

 洛阳城距离南宫世家仅十余里,李笑天与南宫品兄妹三人慢马徐行了半个时辰左右,已赶到洛阳城。

洛阳位于豫西。北依邙山、大河,南望洛河、伊河,西据秦岭、潼关之险,东靠虎牢、黑石之固,自古为中原逐鹿之地。

洛阳最初名为郏邑,源自邙山。自周以来,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唐、后梁、后唐,先后九个王朝建都于此,素有“九朝故都”之称。而伊、洛、涧、黄等河溪,流经其间,又有“十府通衢”之称。

洛阳之称,始见于先代典籍,西汉刘向所整编的《战国策》中有“苏秦过洛阳”之记载。

洛阳城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其间。由于洛阳地处水运陆运发达之地,又是重要军事要地,所以历代中央和地方政权都对洛阳的经营十分重视。

虽然当朝经济已是南倾之势,但昔日“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洛阳仍是富商巨贾云集、方家名流毕至之地。

实际上,洛阳不仅商业发达,而且也是驰名天下的众多文坛大儒迭出之地。历代都是文人荟萃,群贤毕集。因此,自古就有“洛阳富雄才”之说。

另外,洛阳不仅是军政要地、商业中枢、名流辈出之所,也是天下盛传已久的花城。其实,洛阳园林之多,也为天下人称颂。自魏以来,洛阳花木园囿之盛,已殊为世人称道。“洛阳牡丹甲天下”,“天下名园重洛阳”便是美誉之辞。

时至今日,洛阳虽比近都城开封,但其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丝毫没有被开封的光华所掩盖。“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曾处于九个皇朝的中心,见证了它们的兴衰成败,同时也刻画了人世浮沉、沧海桑田的变迁。

可以说,时至今朝,洛阳在历史中的每一页,都是一幅书写着让后人足以缅怀和警醒的历史沉浮的画卷。

因此,每年来洛阳的慕古思贤、凭吊古迹之辈,不知凡几。文人墨客、大家名流自是此辈中主流,而不少江湖武林人物,也不有后士林文客,竟相出入洛阳。

而白马寺、少林寺、中岳庙、上清宫、关林等古刹名景圣地,更吸引了世人将更多的眼球投向洛阳。

大约从北魏太和五年始,花城洛阳每隔两年举行一次为时三日的“洛阳花会”。花会三日即是一年中的四月十五、十六和十七。

虽然洛阳花会会期仅三天,但其在会期前后所影响的时日,足有一两个月。许多达官显贵士绅名流,在花期举行前一两个月就派人在洛阳城定好宿处,而花会的筹备也牵涉到洛阳各方人物。

自从唐开元八年以来,洛阳花会的举行程序中又增添了一个影响深远甚至远盛花会本身的项目,那就是“花女大会”。

按照花女大会的本意,是想吸引天下才女,每年在洛阳花会期间齐集洛阳,在花女大会上比试品貌才艺,选出“十大花女”,以扬巾帼不让须眉之气。

据闻,在洛阳花会中创办花女大会之人,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女子,对前朝武后以女子之身雌仪天下,甚是景仰。而她所处的朝代,又是一个偏向男权的天下,她虽心怀文才大略,但又不能像武后一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抒心中大志。或许是过于偏激的心理所致,她以自己的社会名望,向当时洛阳花会的主办方提出建议,就是在花会期间同时举办“花女大会”。至于举办“花女大会”所需的一切资金,全部由她个人解决,洛阳花会主办方只要出些人力即可。

对于这种于人于己(洛阳花会)都有好处的事,洛阳花会主办方自然同意。就这样,从那时起洛阳花会增加了一项“花女大会”。而从第十届花女大会以后,虽然那位女子提供的资金不知为何突然中断,但这项被保留下来的洛阳花会项目,已是盛名在外,洛阳花会也更是名播万里。因此洛阳花会主办方自己也欣然通过其他筹资方式筹集花女大会资金,从而保证了这项更加吸引世人眼球的大会如期举行。

自从花女大会在洛阳花会上出现以来,每年的四月,洛阳更是热闹异常。三教九流,各种人物纷纷涌至洛阳。其中尤以青年才俊居多。而以前很少光顾洛阳花会的武林人物,自从花女大会出现以来,也纷至沓来。

当花女大会举办了五六届之后,已成为洛阳花会的重头戏,在洛阳花会期间,已有很多人不是为赏花而来,而是纯粹为了“花女大会”。也因此,从那时起,花女大会几乎替代了洛阳花会的名称。

时至今朝,洛阳花会中的花类品赏未变,但花女大会上的内容却已是几乎改变了原来举办花女大会的本意。

花女大会从第一届到后来的近二十届,在洛阳花会上竞比才貌的还都是大家闺秀,名门才女。可是从花女大会的第二十届开始,其大会章程放宽条件,只要自身品貌过人,身负艺技,都可以参加花女大会。

此项规定一出,天下名媛对花女大会的热情顿时大变,而接下来的事,终使名门才女,大家闺秀淡出花女大会。原因是,从第二十届花女大会开始,参加花女大会的风尘中各种女子逐渐增多,而一向对风尘女子大多从不正视的名门才女佳人与此相反,逐渐减少。到第二十五届花女大会时,参加此项大会的已都是风尘女子。

不过,虽然第二十五花女大会以来,参加花女大会的都是风尘中各类女子,但每次花女大会选出的“花女”,其才貌并不逊于以往从名门才女中选出的“花女”。

尤其是第五十届洛阳“花女大会”上选出的“十大花女”之首花魁白思香,琴歌书画无不精通异常,而尤以琴画两项称绝天下女子。而她表现出来的脱俗气质,在当时世人的心中留下极为美好的印象,也令众多少年男子对她爱慕非常。据说,从白思香在那届花女大会露面,一夺花魁之后,其惊人的才貌顿时引起震动,此后,不知凡几的青年才俊对其表露爱慕之意,也因此一代花魁白思香之名,响彻朝野名播中原内外几十年。

白思香虽然出身青楼,漂泊风尘,但她依然能持冰清玉洁之姿,守身自爱,确使当时的士子名流对出身青楼的人,再不敢小视。而一些名门才女,也对风尘女子的态度有所改观。

自白思香之后,每次花女大会上选出的花女,也都深受风雅之士、名流之辈的赞誉与推崇。也因此花女大会被长此举行下去,盛名更是远播四方。同时,洛阳花会也是水涨船高,文人墨客,各界名流,纷纷履足洛阳。

如今,洛阳花女大会已不再以届为名,历经近四百年的发展,其规模与结构得以扩大与完善。“洛阳花会”与洛阳“花女大会”早已真正的合一。“赏花品人”已成为世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少人在一次洛阳花会举行后,就又开始期盼下一次洛阳花会的到来。

言归正传,这时,李笑天与南宫品兄妹三人已来到洛阳城的南门前。

在李笑天的眼里,洛阳城城墙的高大宽厚,两年前他已经见识到了。看城墙上年代不一的外征,这足可说明洛阳城的古老与悠久。

他们三人来到洛阳城的南门前,准备进城。实际上,上至都城,下至县城甚至重要的小城镇,历代都对这些规模不一的城池在防守措施上,做的异常严密。凡建有城墙的城镇,都设有城门,且以四门居多。在每个城门都有常驻兵士把守,从小城镇到县、州府再到都城的守城兵数量成倍增加,像守卫都城一处城门的兵士,就需要一个千人甚至万人的队伍。

洛阳虽然已不是当朝的都城,昔日余威仍在,况且它在朝野当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历朝历代当政者对洛阳的重视程度,不下于历朝都城。

如今在洛阳的四个城门就分别驻守着一只千人队伍。每个千人队伍中只有百人左右是在执行日常的城门盘查和附近的巡逻,其余的九百余人都驻守在城外的一处营地,操练刺杀与战阵。四门的四千余人是洛阳城的城卫军。若有战事发生,可用的兵力还有以团练为主的城备军及洛阳府衙门中的捕快队伍。

历朝各地用于城防的军力都很大,像洛阳城这样大的城池,从城墙的基础建设到各种军力的配备,都做到足使洛阳城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的地步。

除了用于战时的大军外,日常城门兵士的任务也是重要非常。在整个百姓生活表面升平的时候,城门兵例常任务就是对百姓的盘查或按例对一些物品收税,还有充当驿站的前哨,给过往的高官显贵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