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求收藏,求推荐(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此前,袁术虽兵多粮足,但并不关心军中条例以及训练,故而一老打败仗。

而军中并非都是乐就这般忠心耿耿的心腹大将,还有许多趋炎附势的豪强大族。这些投机者当时之所以投奔袁术,一方面是袁术割据本地,另一方面,袁氏好歹是四世三公的天下名门。

而袁术一方面要仰仗这些大族的兵员以及粮草,还要照顾跟随自己多年的属下以及门客,因此,军中条例执行并不严格。

作为在电视机前观看过《亮剑》以及国庆大阅兵的穿越者,袁庶明白军纪是衡量一支部队战斗意志的重要标志。生活在共和国之辉的照耀下,袁庶自然也会对报保家卫国的解放军心生敬仰。

在后世,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很难有大的会战爆发,中国人民能够安心从事生产生活劳动的重要倚靠,就是军纪严明、能打胜仗的中guo人民解放军。

中guo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能够在装备以及后勤等落后于对手的情况下,击败击溃对手,都是因为有着钢铁般的纪律。

豆腐块、站队列、早操、紧急集合、拉练……

结合自己麾下的军士,对军纪并无恐惧之感,而对荣誉也无异样狂热,这并非袁术一人所面对的情况。

此时,著名的黄巾之乱已经发生十余年,后又值董卓乱长安,自此,天下再无宁日。

诸侯割据一方,不惜民力,招兵买马,攻略四方,百姓苦无天日,以致饥荒横行,饿殍遍地。

人民很难像汉朝初期那般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战乱流离十数年,而黄巾起义也非张角等人平白无故地想要改天换地。

观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于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袁绍、袁术、曹操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此时的诸侯并非以德服人,依旧需要依靠当地或者家乡豪强大族的支持,这样才能够兵多粮广。黄巾之乱,乃是因为当时百姓食不果腹,故而头裹黄巾,揭竿而起,其实大多数人只是想要混口饭吃。

黄巾之乱爆发之时,正值春耕,黄巾所到之处,庄稼或未曾播种,或才刚刚发芽。

起义军虽然很快被剿灭,可是这一年黄巾肆虐各地,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粮食短缺,各地流民成灾。自此,整个汉帝国,已然陷入战火纷飞的时期。

而黄巾余孽依旧残喘于各地,时有攻打郡县之事发生。因此,各地招揽士卒极其容易,但由于很多都是流民,毫无纪律,而豪强大族许多也是将其奴仆放入军中,一方面是种投资,另一方面,也是顾忌袁术的势力。

而袁术虽说兵多粮广,部队的战斗力却不堪入目。才有了屡次被曹操以少胜多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袁术对军中兵士的纵容,袁术军中时有抢掠百姓、霸占民女的事情发生,而袁术一般看在其统领的份上,极少纠察。

当时,孙策部下有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冲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就地斩首。

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向他道歉。袁术说:“士兵里经常有反叛的事情,你就应当这样做,谢什么?”

这件事,进一步提高了孙策的声誉,而袁术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重。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兵士自以为逃进袁术军营便可逃过一劫,因此,袁术并不从严治军。

基于此,昨晚与阎象一边思考一边讨论,袁庶决定对麾下的十数万士兵进行一番筛选。正所谓,不斩杀惩处犯罪者,无以明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