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布局工业收购铁厂(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在沈荣在市面上兴风作浪,弄得银行业一片鸡犬不宁时,释龙正在打虹口一家美国人开设的铁厂――旗记铁厂的主意。

在释龙前世,对于旗记铁厂,任何一个军工行业的人都不会陌生。对于普通大众,即使不知道旗记铁厂,但一定知道与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名字――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就是洋务派收购旗记铁厂之后兴建,后发展为大清规模最大的武器制造工厂,涉及产业几乎涵盖了整个军工重工,从炼钢到枪支弹药再到造船,无所不能。

不过按照历史正常发展,洋务派收购它要等到1865年。但现在出了释龙这个异类,旗记铁厂怕是熬不到那个时候了。

释龙深知,若由它为清朝政府所控制,之后的几十年它的发展会甚为缓慢,整个企业充斥着官僚气息。若想要它快速恢复活力,成为强国强军的强力支柱,它必须要控制在真正的企业家手中。

当他从李鸿章那里听说,旗记铁厂制造的铁炮炮管质量极差,经常发生炸膛事件,总督大人正为此事责问旗记铁厂,他知道机会来了。

释龙在以前虽然距离真正的企业家十万八千里,但他所学到的一点皮毛在如今这个时代都足够他称霸商场。他相信旗记铁厂到了他手里,必然能成为划时代的先进企业,而华夏工业就要从旗记铁厂开始,高歌猛进追赶西方。

此时,旗记铁厂的老板,美国人科尔先生正在被几方人马折腾得苦不堪言。

十几天前,他收到来自湘军将军府的责问信,湘军都统曾国藩大人在心里言辞责令他赔偿铁炮炸膛的损失,并承担被死于炸膛的二十八名士兵的抚恤金。同时要求他尽快改善下一批炮管的制造工艺,否则湘军将取消所有订货。

五年前他来华创办旗记铁厂,主要生产铁器用具。两年后,眼看清军火器用量大增,他抓住机会开始制作火炮炮管卖给清军。这火炮炮管制作相对简单,他的厂设在大清国内,价格自然要比同行们低出很多,一时间销量大增。

然而制作炮管的生铁要求的质量却比普通铁器要高,他之前没有接触过军工,没有好的渠道购买好的生铁材料。初时还看不出来,等到他的火炮大量投入清军与太平军的战场之后,炸膛的问题便愈演愈烈。

更倒霉的是,他抢了同行的生意,现在欧美同行们对他极为不满。而且,更有英法军队军官警告他,他的火炮被用在了与英法军队作战的战场上,造成了英法士兵的伤亡,这是不可饶恕的。

其实这关他什么事?清军不从他这里买,还不是照样从国外军火商购买?说来说去就是那些人背景深厚,英国人法国人就拣他这个软柿子捏。

但人家就是要捏自己,又有什么办法?

释龙对此时科尔的处境比较清楚,他知道按照历史的正常进展,科尔也撑不了几年就会把厂给卖掉。因此他一听说曾国藩正问责于旗记铁厂,就赶紧找到了科尔,商谈收购一事。

此时,释龙正在科尔的带领下参观工厂。

这旗记铁厂占地二十余亩,有一个铸铁车间、一个成型车间和一个火炮车间。铸铁车间将买来的生铁融化切割,做成大小不一的材料胚子。成型车间则是将胚子做成各种铁质工具,里面有几台原始的车床工具,倒也是有一定技术基础。而火炮车间则是后来兴建的,生产最为简单的前膛炮炮管。

这前膛炮使用起来极为不便,需要先从炮口填入火药,再放入炮弹,而后点火发射。但当时全世界的火炮技术都局限于此,没什么好说的。事实上,清朝这种火炮的制造工艺已经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旗记铁厂之所以能拿到清军的订单,是因为他们借用了英国的镗床技术,可以加工出内堂更为光滑的炮管。虽然清朝已经有了铁模法,可以制造出更为高质量的炮管,但无奈新技术推广较慢,远不如这种在旧工艺技术上略加改进来得快。

科尔一路极为殷勤,不断介绍着工厂的设备、产能和先进技术。但这些对于释龙来说都远远不够看,释龙最关心的,是里面的技术工人。他笔记本电脑里有的是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但技术工人却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

他微笑着听科尔讲完,用英语问道:“柯尔先生,贵厂的设备我已经有所了解。说实在话,这些对于我来说价值并不是最大的。贵厂唯一的技术优势就是有镗床,但你应该知道,大清也有自己的铸造技术,铁模工艺制造的炮身,精度不逊于镗床,而且生产速度更快。”

科尔噎了一下,低头说道:“释先生对于技术果然很了解。不过您说的铁模法,听起来虽好,但实际投入却很大。模具的制造和使用寿命都有限,会将制造成本抬得很高。”

他说得有一定道理,释龙也不与他争论,只是问道:“当然,我并没有说您的技术毫无价值。但是我更关心的是,我买下厂以后,您会不会带走所有的美国工程师?您的工程师对于这里的设备和工艺最为了解,要是他们走了,我接手这个厂也造不出东西来。”

科尔急忙说道:“释先生有此疑虑,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工人还不了解。我们美国的工程师,建厂以后就陆续回国了,只留下了一位技术人员留任总工程师的位置。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技术力量,我一直对于华夏工人的培养极为重视,工厂里还有两位华夏工程师,是去过美国学习过一年的。另外厂里面的技术工人也不少,都经受过严格的培训。

如果您买下我的工厂,美国工程师可能会回国。但是您还是有足够的技术人员,能够保持工厂的运转。这一点我可以向您做出保证,如果您还有疑虑,我们一会儿去办公室,我把几位工程师都叫来,您可以和他们面谈确认。”

释龙听完大喜过望。如果如他所说,华夏工人已经掌握了技术,那么美国工程师的去留他根本不用在意。而且,他本意就是要使用一些超前的新技术,这些技术若是让美国工程师知道了他反倒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