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抗战戴笠的奏对(1 / 2)

1926之崛起 深蓝2000 0 字 2021-07-15

 愤怒难平的蒋介石长叹了一口气,不由又想起了前行政院长谭延闿的好处来。</p>

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胡汉民的是行政院长谭延闿。</p>

谭延闿曾一度出任过国民政府主席,后来又主动将主席的职位让给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四、一二”以来,从表面上看,“党权”似乎以胡汉民为尊,“军权”完全由蒋介石控制,“政权”则由谭延闿负责。</p>

谭延闿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谭钟麟曾任两广总督。谭延闿在清末中过进士、做过翰林、湖南谘议局议长,是立宪派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时在湖南被推举为都督。他参加国民党后,曾三次临危受命督湘。</p>

孙中山在广东时,谭延闿担任过大本营秘书长兼湘军总司令。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处世极为圆滑。</p>

北伐胜利后,他渐渐认识到蒋介石已成为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物。数十年官场经验告诉他,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正是基于“实力”的考虑,北伐胜利后,谭延闿甘愿将国府主席一职拱手让给蒋介石,他自己屈尊改任行政院长。</p>

因为谭延闿深知,无论“军权”还是“党权”,他都无法超越蒋介石和胡汉民,于是他就利用自己“辉煌”的历史,周旋于“军权”与“党权”之中,从而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超然地位,并赢得了“善于调停党内纠纷”的美名。</p>

以往,每当蒋介石和胡汉民发生冲突时,谭延闿就成了不可缺少的调停人。有谭延闿在,蒋介石和胡汉民之间尽管矛盾重重,可总还有办法疏通,不至于在两人间引起公开的对抗。</p>

可是,1930年9月,就在蒋介石刚刚取得中原大战胜利之际,谭延闿却突然因脑溢血逝世了。</p>

在蒋介石接任行政院长后,失去了这个在蒋、胡间起着缓冲作用的人物,孤傲的蒋介石和敢于批评任何一位他认为做错了事的人的胡汉民之间,爆发冲突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p>

这次蒋介石想以提倡民权来约法党权,就是为了限制胡汉民常常以党权和他在党内的威望来压制他蒋介石,这才引起了这样的悍然大波。</p>

一想到这些,蒋介石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悔意,自己是不是做得太急了?</p>

不过,这一丝的悔意仅仅在蒋介石的脑海中停留了那么一瞬间,就飞快地消失了。</p>

倔强的蒋介石一向敢作敢当,当年“中山舰事件”如此,“四一二”时也是如此,打击实力要比中央军还要强大的桂系、西北军、晋绥军时,同样也是如此,他蒋中正是绝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的。</p>

蒋介石轻轻舒了一口气,努力平静下烦躁的心绪,转身慢慢地走回自己的座椅,伸手按下了写字台上的一个按钮。</p>

侍卫长王世和推门进来候命时,蒋介石的神色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p>

蒋介石向王世和查问他预定召见的戴笠、王正廷、俞大维三人是否都到了?</p>

俞大维是浙江人,自幼聪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1918年到哈佛大学读哲学,仅3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12门课全是A,并获得谢尔顿旅行奖学金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开始学习数学。</p>

1925年,仅仅研究数学两年的俞大维的一篇数学论文,就被德国最著名的数学杂志(MathematischeAnnalen)刊载,同时他也成为在该杂志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第一位中国人,几年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论文才被该杂志发表。</p>

俞大维是29年六月回国的。</p>

1928年,国民政府初步统一全国,就开始着手实现军队现代化。兵工总署署长陈仪去德国考察时发现了俞大维这个人才,并请俞大维回国任职。</p>

俞大维现在军政部任参事,去年五月又受兵工总署委派去德国专门学习了军事,学习内容包括兵器制造、战役分析和弹道学。因为学习时间短,俞大维十分刻苦,他用德文仅笔记就写了四十多本,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德国的这段学习时间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他在哈佛三年学的还多!</p>

因为俞大维能力才华十分出众,很得陈仪赏识。</p>

一向喜欢提拔新人的陈仪,多次向蒋介石推荐俞大维。为了早日让蒋介石认同俞大维,陈仪现在不仅把兵工总署的工作尽量交给俞大维处理,每逢蒋介石召见他,他还尽力带着俞大维同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