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加税?朕不答应(1 / 2)

明风万里 石头比较多 4706 字 2019-09-26

 到了五月二十日,内阁送来奏章,称已经九卿廷推完毕,选定了右佥都御史袁应泰巡抚辽东,请求陛下批准。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泰昌元年八月擢升为右佥都御史。”朱由校看着袁应泰的履历,却有些迟疑,这个人,好像就是天启元年在辽阳殉国的啊,这派他去,合适吗?……

朱由校心中泛起了嘀咕,便问来送奏章的方从哲和刘一燝两人,“这个人才干如何?”

“启奏陛下,”见皇上问话,刘一燝便抢在方从哲前面回道:“袁应泰做官精敏强毅,治水理财都很有水平,对军务也相当熟稔。当初任以按察使为永平兵备道时,招兵买马,休整要塞,打造战舰,采办火药军械,十分得力。”刘一燝大力推荐袁应泰,可谓不惜余力。

“永平兵备道?”朱由校一听,还打造战舰,这是什么地方?

“陛下,”曹化淳见皇上迟疑,便小声解释道:“永平府位于京师之东。下辖卢龙县(永平府所在地)、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频临大海,是边关重地。”

“原来是山海关啊?!”朱由校微微颔,表示明白。

见皇上迟迟不决,方从哲便上前奏道:“袁应泰熟稔兵事,熊廷弼也深知其才干,曾多次上疏请求调他入辽。”稍微停顿了下,见皇上似有所悟,便解释道:“臣等商议后认为,如派袁应泰巡抚辽东,必能和熊廷弼和睦相处,不致于经抚不和,怠慢军机。还请皇上明察。”

“诸位爱卿倒是用心了。”朱由校淡淡的应了声,却问道:“这个袁应泰打过仗吗?”

“这个倒是没有,”刘一燝见皇上有点松口,便笑道:“袁应泰是文臣,虽不曾与敌见仗,但其整军备武,却也称得上是治兵之人。”说完之后,也许是觉得说服力不够,袁应泰又强调道:“国朝向来以文臣掌管军事,如于忠肃公(于谦),谭襄敏公(谭纶)等人,俱是文臣掌兵……”

听到刘一燝如此忽悠,朱由校的心顿时便沉了下来,‘让一个不经战事的文官去带兵,这不是在撞大运吗?如果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那怎么办?……’

朱由校勉强的笑了笑,却不去接刘一燝的话头,而是转向方从哲问道:“内阁准备任命袁应泰什么官职?”

“不敢,臣等只是向陛下推荐贤能而已,臣等不敢自专。”方从哲吓了一跳,连忙矢口否认,表白自己和内阁没有擅权自专之意。“至于封赏何官职,当恩自上出,臣等不敢多言。”

“爱卿太过谨慎了,”朱由校笑着呵斥道,“这些都应该有前例吧?按照前例应当任何职?”

“启奏陛下,”方从哲松了口气,答道:“辽东巡抚官的官职全称本为‘巡抚辽东地方提督征东军务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如今因在辽东设了经略官,便改为‘巡抚辽东地方襄理征东军务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以示主次之分。陛下如有意,可按照此官职任命。”

“襄理征东军务?”朱由校琢磨了一下,觉得挺符合自己的意图的,便点头认可。“即然如此,就任命袁应泰为巡抚辽东地方襄理征东军务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朱由校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补充道:“……兼任经略府后勤署郎中,襄助熊廷弼军中事务。”

“陛下不可,”方从哲大惊,连忙劝阻道:“如此以来,辽东巡抚变成了辽东经略的属官,岂不有违朝廷设官之本意?还请陛下三思啊。”刘一燝也连忙出言劝阻。

“辽东经略府只是临时设置,”朱由校皱着眉头说道:“……还是给他们明确了名分为好,免得闹出什么幺蛾子。”

“那么,一旦熊廷弼得胜回朝,陛下又该如何封赏?”方从哲担心的却另有此事,便缓缓地问道。旁边,刘一燝也竖起了耳朵……

“入军校,”朱由校想了想,觉得还是给内阁交个底,免得嫉恨熊廷弼立下大功,从中作梗。“朕常惋惜王阳明之遭遇,又岂能再让熊廷弼重蹈覆辙。”

方从哲、刘一燝一阵默然,却放下了心中的一块石头……

“陛下,”想了想,方从哲觉得还是要对熊廷弼制约一下,免得他不知道天高地厚,胡乱说话招人嫉恨。便奏道:“辽东即设了巡抚官,那巡按是不是也要设?”

朱由校沉吟了片刻,虽觉得熊廷弼不可能起兵作乱,可也不能不防。便点头道:“杨涟不是在辽东吗?让他担任辽东巡按吧,巡按辽东地方兼提督宪兵事务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让他同时监督辽东军政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