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国军的伙食标准(2 / 2)

“卫东,你们这去运个粮食怎么折腾了这么长时间才回来啊?给你们准备好的饭菜都他娘的热了三四回了。”武国威借着士兵们打起的火把看了看那些运回来的粮食,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是当他看到张卫东居然不顾形象的同士兵们靠坐在大车上喘粗气,立刻就不解的走上去询问道。

“老武啊,你他妈……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你问问弟兄们这一路上是怎么回来的,他奶奶的是拿人当牲口用,一路推着大车回来的。”张卫东把头上的德式钢盔摘下来扣在了支起的膝盖上,抹了一把脸上滚滚而下的汗水看着武国威没好气的说道。

其实这种情况甭说张卫东事先没想到了,就是马玉仁也从来没考虑过满载粮食的大车会跑起来这么吃力,以前马玉仁运送粮食的时候都是攒鸡毛凑摊子,今天八百斤明天一千斤的散包入库。

可是这次往出运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虽然马玉仁最后又多带来了六辆大车,但是每辆大车的负重也都过了一吨半的重量,牛马大车载着这么重的粮食在山林间行走,如何又能快的了,再加上地上堆满的枯枝烂叶之下也是坑坑包包的没块平整的硬地,沉甸甸的车轮碾过顿时就会留下两条深深的车轮印,众人走了不到一里地的距离拉车的牛马就开始喘粗气了,如果不是众人上去帮忙,估计拉车的这些牛马就是累死了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返回来。

“哦,这么回事啊,那你们赶紧再歇一会,我去让炊事班给你们拿饭去,今天改善伙食,不用再吃米饭泡盐水了,加俩菜。”武国威也没想到运个粮食能把这一大帮子弟兄给累趴下了,当下赶紧招呼了一声就转身让一名士兵去传令,让炊事班赶紧把热菜热饭送过来,给弟兄们补充补充体力。

“等……等等……先不着急开饭,水……先弄些水来啊,这嗓子都他妈渴冒烟了。”张卫东一听武国威说要马上开饭,连忙开口拦住说道,这个时候整个人出汗出的都快脱水了,嘴唇上挂白沫,谁还有心思吃饭啊。

说道吃饭我们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士兵这个时候的伙食情况了,翻开士兵的饮食史,满篇就只写着两个大字,辛酸啊。

根据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的6军战时伙食标准来看,每名士兵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

听起来这个伙食标准是挺丰富的,但是标准只是标准,执行起来就是另外一码事了,抗战时期由于部队苦战不敌节节败退,大片国土丧失,逃难的百姓成群结队,粮食物资非常的匮乏,故此普通士兵的实际主食分配就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大笔一挥改成了每名士兵每天9两米。

这个数字乍一听起来也不算少了,对于我这种只知低头码字从不出门半步的写手来说,两天的伙食量也就这么些了,但是对于每天跋山涉水行军打仗,体力消耗惊人的士兵们来说那真是杯水车薪,如果不是炊事班严加控制的话,基本上一顿就能给你全造进去,还不一定够吃饱呢。

根据二战军事学家的评估计算,二战时期一名普通士兵在作战期间每天需要消耗4ooo-7ooo卡的热量,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天也需要3ooo卡以上的热量消耗,以此标准计算,一名普通士兵在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内,每天至少需要15公斤的伙食补充,这样一对比,士兵的每天三顿饭9两米的伙食标准就远远不足了,甭说还要长途跋涉的同日军展开激战,就是平时跑个操这点粮食也消化没了。

如果要说了,这15公斤的消耗量可是主食加副食的总和,那么9两米再配上一些肉啊菜的,也就够标准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抗日时期的士兵平时的副食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基本为零”。

什么罐头肉、干菜一类的想都不要想,战事不紧张的时候都是炊事班的伙夫们出去买菜,能买到青菜就吃青菜,能买到萝卜就吃萝卜,要是啥都没买到,那就用咸菜熬一锅咸菜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着泡饭吃,这种情况还算是不错的,大多数的情况下是连咸菜都没得吃,也就是盐水泡饭,就这种标准还是限量的,想可劲吃那是门都没有啊。

部队吃饭的时候很简单,每名士兵都会随身带着一个瓷碗加一副筷子,这就是吃饭的家伙事了,如果你以为带个大海碗就能多来点,那就是你想多了,吃饭的时候定量标准可不是按照你的碗大碗小来决定的,衡量的标准则是盛饭伙夫手里的勺子,你就是端一个洗脸盆来也没用,照样是一人一勺,想多吃也不是不行,要么就是你领章上是带星的,要么就是你有胆子干翻了伙夫自己盛,不过这个可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在不被打吐了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