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必将死无葬身之地(1 / 2)

 良久之后,御花园内的气氛终于好了一点,曹植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他觉得还是得把,一些事情更透彻分析给曹丕听。

于是,在沉思了一番之后,曹植又缓缓开口了,“二哥,这次的隐患不同以往,也必将会是自秦始皇嬴政,实行郡县制以来,又一次石破天惊的改革,而且也是必须要经历的改革。”

皇帝.曹丕随即也点点头说道,“是啊,听了刚刚子健你(曹植,字子健)对这些隐患的分析,这是让人不寒而栗。只是......子健你有没有解决这个隐患的突破口呢?”

曹植本身也想着将这几年,自己对这个隐患问题的一些个看法和分析,讲给曹丕听,也好一块想主意。这样正好,曹丕既然发问了,自己也好直接回话了,“不瞒二哥你,对这个读书人的隐患,小弟虽然没有十足的解决方案,但是已经有了突破的方向,接下来二哥你就听我好好跟你说。”

说罢,坐在青石上的二人,又往中间凑了凑。只见那曹丕的脑袋往这边靠了靠,曹植将脑袋往前伸了伸,然后不紧不慢的说道,“刚刚小弟对读书人的能够做的事情,已经分析过了。在这些其中呢,自然是入仕的人占得比例更大一些。可现在呢,就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前朝之时,朝廷使用的官吏选拔的制度,乃是众所周知的‘察举制’。这察举制的具体细节呢,自然也就不必细说了。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人才推举制度,在前朝初期也确实为帝国朝廷,推荐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志士。可是到了前朝后期,这套制度已经彻底完蛋了。尤其是桓、灵以来,这套制度已然成为了某些公卿大臣、名门望族的私人工具。乃至于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的状况。

因此,陈群.陈长文,在对这套制度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梳理之后,重新制定了一套更为合适的、先进的制度,也就是在建安年间就已经开始推行了的‘九品官人法’。那陈长文也因此,成为了我大魏朝三公之中,专门掌管天下教化的司徒大人,当然这陈长文也绝对配得上这个位子。

这陈长文也确实有大才,不禁制定了我大魏朝的《魏律》,还写出了这九品官人法。

这九品官人法也果然名不虚传,不过短短数年的时间,整个帝国的朝堂自上而下,吏治为之一清。更为重要的是,它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而且九品官人法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有利于加强朝廷的权力,这可是前所之未有的好处。

可是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这套制度的缺陷也已经慢慢的暴露出来了,而这暴露出来的缺陷也是造成,现如今读书人无处可用这个隐患的重要原因。

二哥,你我都知道,这九品官人法评议人物的标准乃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而现在朝廷中,充当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正者一般是二品大员,二品大员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各大门阀世族,所以可以说是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人都是有私心的,现如今在中正品第的过程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官人法的主要标准。今天甚至都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些在历年各州郡所推举上来的名单里,就能充分的说明。九品官人法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各大名门望族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似乎也成为了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一个很重大的缺陷就是,无论是前朝的‘察举制’也好,还是现如今的‘九品官人法’也罢,归根究底他都是靠人力来向朝廷推举人才的。即便是现在看起来很是不错的九品官人法,也不过是通过全国大大小小百余个中正官的推荐罢了。

可是大魏帝国,如今光在籍的人口就有三千五百万之巨,而且随着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人口必将只会再次增多,将来可能会增加之五千万、六千万,甚至一万万人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些中正官们,即便是他们再声名远扬,再行万里路,他们又怎么可能认得全,帝国之内所有有才之士呢。就像刚才臣弟所说的,我大魏在籍户九百万,三户出一个读书的士子,也有三百万之巨,这区区百余人又怎么可能人士三百万人呢。

而现如今九品官人法和读书人隐患的问题就在于,现在帝国境内大部分的读书士子,都是寒门出身。九品官人法推荐都是名门望族和氏族的子弟,这让占了大多数人的寒门士子们,又怎么可能同意呢?

所以,归根究底,到最后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是天下的寒门士子和现如今的名门望族之间的一场战争。这也是一场不见刀光剑影,但依旧会死很多人的战争,这是避免不了的。而且到时候,死的或许是一群连二哥你舍不得杀,但是都不得杀的忠义之士,或者某些德高望重之辈。而一部分本应罪该万死的人,到时反而还必须得让他们活。

如今九品官人法的缺陷已经开始慢慢暴露,寒门士子读书人的隐患也在日益膨胀。唯一能够解决这个特大隐患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九品官人法代替察举制一样,推行一套能够真正代替九品官人法的人才推选的制度出来。可是这套制度一旦现世,必然会动了无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现有利益拥有者的门阀氏族们。

那套制度的制定者,也必然会是千夫所指,死无葬身之地。即便人人皆知,他是朝廷和帝国的大忠臣,可他也必须得死,这就是他的宿命。

就像当初在秦国变法的商鞅一般,秦惠文王.嬴驷明明知道商鞅是对的,可最终还是杀了他,让他落了一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因为商鞅只有死,才能够平息秦国老氏族的怒火,秦国也才不会被颠覆。秦王嬴驷也才能趁机,将那些复辟的老